第2247章 尸易无限(152)(第2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知道,洛阳的龙山文化遗址里,可能藏着中华文明早期交流的核心证据,也可能是“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最后一块重要的拼图。虽然前方还有未知的挑战,但他并不害怕——有苏晓做伴,有联合工作组和专家的支持,还有爷爷们留下的罗盘、笔记和照片,这些都是他前进的动力。

 高铁渐渐靠近洛阳龙门站,远处的龙门石窟轮廓渐渐清晰起来。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车——洛阳龙山文化遗址,我们来了!

 高铁驶入洛阳龙门站时,盛夏的阳光正透过车窗洒在洛河上,泛着粼粼波光。林野背着装有青铜罗盘、爷爷们合影照片的背包,跟着苏晓、郑队长走出站台,刚踏上台阶,手里的罗盘就剧烈颤动起来——比在柳湾遗址、长江源遗址时的信号都要强烈,指针死死锁定着西北方向,正是河南省考古院标注的龙山文化遗址所在。

 “刘队长已经在出站口等着了,”郑队长掏出手机,屏幕上弹出刘队长的消息,“他说遗址在偃师区的二里头村附近,上个月物探时发现了大面积的夯土遗迹,还有密集的黑陶和玉器信号,很可能是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过渡的关键遗址。”苏晓凑过来,翻出手机里的物探报告:“你看这张剖面图,地下三米处有明显的文化层分层,上层是龙山文化的黑陶层,下层是仰韶文化的彩陶层,说明这里是不同文化叠压的遗址,太有研究价值了!”

 走出出站口,林野一眼就看到了举着“联合考古组”牌子的刘队长。他比上次见面时黑了不少,手里还拿着一块黑陶残片:“你们可算来了!这是昨天在遗址区捡到的,典型的龙山文化蛋壳黑陶,胎体薄得像纸,上面还刻着和长江源遗址相似的螺旋纹,咱们这次肯定能有大发现!”林野接过残片,手指轻轻摩挲着纹路,能感受到当年工匠精湛的技艺:“这螺旋纹的手法和长江源太阳纹石板上的几乎一样,说明这里的龙山文化先民和长江源的‘太阳之民’确实有交流!”

 坐上去偃师区的汽车,刘队长从背包里掏出一叠图纸,里面有遗址的勘探地图和初步的遗迹分布图:“目前已经确定遗址的范围约两万平方米,中心区域有一处大型夯土台基,很可能是宫殿或祭祀建筑的基址。咱们明天先从台基南侧开探方,那里的物探信号最强,说不定能找到重要的礼器。”苏晓看着地图,突然指着台基西侧的一个红点:“这里的信号混合了黑陶、玉器和青铜的特征,会不会是祭祀坑?长江源和柳湾遗址的祭祀区都在建筑西侧,说不定这是古代文明的共同布局习惯。”刘队长眼睛一亮:“有道理!明天咱们多开一个探方,重点关注这个区域!”

 抵达遗址临时驻地时,天色已经擦黑。驻地是几排简易的板房,门口的空地上堆满了考古工具和密封袋。刘队长领着大家走进会议室,墙上挂着巨大的遗址航拍图,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已勘探出的遗迹。“这是咱们最新的航拍数据,”刘队长指着图中央的黄色区域,“这个夯土台基东西长约五十米,南北宽三十米,台基边缘有明显的柱洞,说明上面曾经有大型建筑。而且台基周围分布着十几个小型探孔,每个探孔都出土了不同类型的文物,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第二天清晨,林野和苏晓跟着刘队长、郑队长来到遗址区。台基南侧已经用白色石灰画出了两个5米x5米的探方,队员们正忙着搭建防雨棚。“小林、苏晓,你们负责西边的探方,重点找祭祀相关的遗迹;我和郑队长负责东边的探方,看看台基的结构。”刘队长分配好任务,递给两人一副手套和一把小铲子。

 林野和苏晓走进西边的探方,开始清理表层土壤。刚挖了不到半米深,苏晓的铲子就碰到了一个坚硬的物体,她赶紧放慢速度,用软毛刷轻轻扫开泥土——一片黑色的陶片渐渐显露出来,陶片上刻着精美的云雷纹,边缘还残留着朱砂的痕迹。“是龙山文化的黑陶礼器残片!”苏晓激动地说,“这云雷纹和古滇国青铜贮贝器上的很像,说明文化交流的范围比咱们想象的还广!”

 林野继续清理陶片周围的泥土,发现残片来自一个大型的黑陶甗(yan)——一种古代的炊煮器,甗的下半部分还保留着完整的三足,足上刻着螺旋纹,与长江源遗址的纹饰完全一致。“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龙山文化黑陶甗!”林野小心地把甗的残片拼接起来,“而且上面同时有云雷纹、螺旋纹,还有仰韶文化的宽带纹痕迹,简直是不同文明的‘融合体’!”

 随着挖掘深入,探方里的文物越来越多:西侧出土了一件玉璋,璋身上刻着太阳纹和神人兽面纹,太阳纹来自长江源和金沙遗址,神人兽面纹则与三星堆的青铜面具相似;东侧发现了一个青铜残片,残片上的虎纹与夜郎国权杖头的虎纹风格一致;最让人惊喜的是,在探方的最深处,发现了一个用黑陶片和玉器碎片砌成的祭祀坑,坑内摆放着三件完整的礼器——一件黑陶鼎,鼎身上刻着不同文化的纹饰;一件玉璧,璧面上的符号与星图上的一致;还有一件青铜爵,爵的造型来自中原地区,但纹饰却融合了西南文明的元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祭祀坑就是‘文明交融的活化石’!”刘队长蹲在探方边,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礼器,“一件器物上融合了中原、长江、西南多个文明的元素,这在整个考古史上都是罕见的!它证明早在龙山文化时期,中华文明的各个区域就已经形成了密切的交流网络,为后来的多元一体格局奠定了基础。”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在祭祀坑上方采集地脉信号。当罗盘靠近玉璧时,信号突然变得异常强烈,屏幕上显示的波形与三星堆、金沙、长江源、柳湾等遗址的信号都有部分重合。“这玉璧就是‘文明信号的转换器’!”林野激动地说,“它记录了不同文明的地脉信号,证明这里是各地文明交流的核心枢纽,爷爷日记里说的‘文明之核’就是这里!”

 苏晓拿出爷爷的笔记本,翻到最后一页,将祭祀坑出土的礼器与笔记里的草图对比:“你看这黑陶鼎的造型,和爷爷画的‘融合之器’一模一样!还有这玉璧上的符号,笔记里说这是‘文明密钥的载体’,现在咱们终于知道它的作用了——它能连接不同文明的地脉信号,让文化交流得以实现!”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考古队在夯土台基周围又开了多个探方,陆续出土了更多震撼的文物:台基东侧发现了一处大型青铜铸造作坊,作坊内残留着大量的青铜矿渣和模具,模具的造型融合了中原、长江、西南文明的特征;台基北侧出土了一批竹简,虽然大部分已经腐朽,但残留的文字依然能辨认出“诸夏”“蛮夷”“交融”等字样,证明当时的先民已经有了“多元一体”的文化认知;台基中央的祭祀坑深处,还发现了一块刻有完整星图的石板,石板上的坐标不仅包含了之前发现的所有遗址,还标注了几个未知的文明遗址线索,为后续的考古研究指明了方向。

 挖掘工作结束后,河南省文物局决定将这个遗址命名为“偃师龙山文化交融遗址”,并计划与二里头遗址博物馆联合,建设“中华文明早期交融”专题展厅,系统展示遗址出土的文物和考古成果。同时,联合工作组将遗址的地脉信号、文物数据、考古报告全面纳入“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新增了“文明交融核心”板块,让用户能通过线上平台直观了解中华文明早期交流的网络和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在返回成都的前一天,林野和苏晓来到遗址的夯土台基上,看着夕阳下的洛河。苏晓手里拿着爷爷们的合影照片,轻声说:“爷爷们当年肯定也想找到这个遗址,现在咱们替他们完成了心愿,还建立了数据库,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魅力。”林野点头,手里的青铜罗盘轻轻颤动,指针指向星图石板上未知遗址的方向:“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星图上还有未知的遗址等着咱们去发现,数据库也需要不断完善,咱们的使命还没完成。”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投入到“文明交融核心”板块的线上开发中。他们协助技术团队制作遗址的vr全景,用3d技术还原夯土台基和祭祀坑的原始风貌;整理出土文物的解说词,加入更多文化交融的背景知识;还设计了“文明交流路线互动图”,用户可以点击不同的文明区域,查看文化传播的路径和交流的文物,直观感受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

 就在板块即将上线时,王院士带领的专家团队对数据库进行了最终评审。王院士在体验完“文明交融核心”板块后,激动地说:“这个数据库不仅整合了西南地区的考古资源,还完整呈现了中华文明早期交融的历程,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实物证据。下一步,咱们可以将数据库的范围扩展到全国,纳入更多地区的文明遗址,让全世界都能了解中华文明的辉煌。”

 周局长也表示:“国家文物局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已经批准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的建设规划,由四省联合工作组牵头,联合全国各省的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实施。林野、苏晓,你们作为项目的核心成员,要继续发挥作用,带领团队完成这个更宏大的使命。”

 林野和苏晓对视一眼,眼里满是兴奋。苏晓掏出爷爷的笔记本,在最后一页写下:“文明之脉,永无止境,多元一体,薪火相传。”林野则紧紧握着手里的青铜罗盘,罗盘的指针朝着窗外的天空颤动,像是在呼应着更广阔的文明天地。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开始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的筹备工作。他们要前往陕西、山东、浙江等地,采集更多文明遗址的地脉信号和文物数据,将数据库的覆盖范围从西南、黄河流域扩展到全国。车窗外的成都街头,红旗飘扬,阳光明媚。林野看着手里的星图石板照片,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数据库建设好,让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魅力传遍世界,让古代文明的智慧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