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8章 尸易无限(153)(第2页)

 坐上去民丰县的越野车,车窗外的景色渐渐从绿洲变成戈壁,稀疏的骆驼刺在风中摇曳。艾力队长从背包里掏出一个平板电脑,点开尼雅遗址的航拍图:“尼雅遗址是汉代精绝国的都城,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目前已发现的遗迹有房屋、佛塔、墓葬、灌溉渠道等。咱们这次重点采集两处遗迹的地脉信号:一处是新发现的居住遗迹,另一处是出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的墓葬,这两处都能反映汉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苏晓看着航拍图上的灌溉渠道,惊讶地说:“没想到汉代的西域城邦就有这么完善的灌溉系统!这渠道的走向和中原地区的井田制灌溉很像,是不是中原的农业技术传到了这里?”

 艾力队长笑着点头:“你说得对!之前在遗址里发现过中原地区的铁犁和锄,还有记载农业技术的简牍,证明精绝国的农业确实受到了中原的影响。而且这里出土的粮食种子,有不少是从内地引进的粟和麦,说明当时的物质交流很频繁。”

 抵达民丰县工作站时,天色已经擦黑。工作站的院子里堆满了考古工具和文物整理箱,几位年轻的考古队员正在整理白天从遗址带回的棉织物碎片。艾力队长领着大家走进文物整理室,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玻璃展柜,里面陈列着一小块色彩鲜艳的织锦——正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的复制品。

 “原件保存在新疆博物馆,这是高精度复制品,”艾力队长指着织锦,“你们看这上面的纹样,有凤凰、鸾鸟、麒麟等中原传统瑞兽,还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铭文,字体是汉代的隶书,但织锦的织造工艺又有西域的特色,是汉与西域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

 林野凑近展柜,用手机拍下织锦的纹样:“明天采集地脉信号时,咱们可以重点对比织锦出土墓葬与中原汉代墓葬的信号差异,看看有没有文化交流的信号特征。而且这次带的新信号分析仪,能检测出织物残留的纤维成分,说不定能发现更多关于织造工艺的线索。”

 第二天清晨,车队迎着朝阳驶向尼雅遗址。越野车在沙漠中颠簸前行,车窗外的沙丘像金色的波浪,偶尔能看到古代的烽燧遗址矗立在沙丘之上。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行驶,终于抵达遗址西区的居住遗迹。

 “就是这里!”艾力队长跳下车,指着一处被风沙半掩埋的土坯房屋,“昨天刚清理出房屋的东墙,墙根下发现了几件棉织物,还有一个汉代的陶碗,上面的弦纹很清晰。”

 林野和苏晓立刻拿出青铜罗盘,在房屋周围设置采集点。当罗盘靠近陶碗出土的位置时,信号突然变得强烈,屏幕上显示的波形与咸阳宫遗址秦代陶片的信号有30%的相似度。“这说明这个陶碗可能是从中原传入的,或者是按照中原的工艺在当地制作的,”林野记录着数据,“而且信号中还带有西域特有的矿物质成分,证明是在本地使用过的。”

 苏晓则蹲在棉织物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这棉织物的织造密度很均匀,上面的几何纹样虽然是西域风格,但纹样的排列方式和中原的丝绸很像,应该是借鉴了中原的纺织技艺。”她拿出纤维检测仪,轻轻提取了一根纤维:“等检测结果出来,就能知道这棉花是不是本地种植的,还是从其他地区引进的。”

 在居住遗迹工作了一上午,林野和苏晓完成了地脉信号采集和文物初步检测。下午,车队又前往出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的墓葬区。墓葬位于一处沙丘的背风坡,墓坑已经用钢架保护起来,周围架设着遮阳棚。

 “这处墓葬是1995年发现的,墓主人是精绝国的贵族,”艾力队长指着墓坑内的棺木,“除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还出土了‘讨南羌’织锦、铜镜、漆器等中原器物,证明墓主人与中原王朝有密切的联系。”

 林野拿着青铜罗盘,在墓坑周围缓慢移动。当罗盘靠近织锦出土的位置时,信号突然出现了明显的波动,与长沙马王堆汉墓丝绸的信号有45%的相似度。“这太神奇了!”林野兴奋地说,“信号中不仅有中原丝绸的纤维特征,还有西域棉织物的成分,说明当时的织物交流已经非常频繁,甚至出现了混纺的工艺。”

 苏晓则用3d扫描仪扫描墓葬内的漆器:“这件漆器的造型是汉代典型的耳杯,上面的彩绘是‘云气纹’,和马王堆汉墓的漆器彩绘完全一致,但漆器的胎体是当地的杨木,证明是中原的工匠在西域制作的,或者是将工艺传授给了当地工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尼雅遗址工作了五天,林野和苏晓完成了两处重点遗迹的地脉信号采集,对12件出土文物进行了3d扫描和纤维检测。离开遗址前,艾力队长送给他们一件珍贵的礼物——一小块尼雅遗址出土的汉代棉织物残片,上面还保留着淡淡的蓝色纹样。

 “这是送给‘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的礼物,”艾力队长笑着说,“希望通过你们的数据库,让更多人了解尼雅遗址,了解汉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

 离开尼雅遗址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甘肃敦煌的悬泉置遗址。悬泉置是汉代的官方驿站,出土了大量的简牍、丝绸、漆器等文物,是研究丝绸之路交通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遗址。

 抵达悬泉置遗址时,甘肃省考古研究院的王队长早已在遗址门口等候。他手里拿着一枚刚清理出来的汉代简牍:“这枚简牍上记载了‘使者从西域来,献天马二匹’,证明悬泉置是汉代接待西域使者的重要驿站。而且简牍上的字体是隶书,书写规范,和中原地区的简牍完全一致,说明汉代的文书制度已经推广到了西域。”

 跟着王队长走进遗址区,一处大型的院落遗迹映入眼帘,院落内的房屋基址、马厩、水井等遗迹保存完好,地面上还能看到当年的车辙痕迹。“这处院落是悬泉置的核心区,”王队长指着一处房屋基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简牍,内容包括诏书、律令、簿籍、书信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研究汉代丝绸之路的‘活档案’。”

 林野拿出青铜罗盘,在院落的马厩遗迹旁采集信号。当罗盘靠近马厩的食槽时,信号中检测出了马的粪便残留成分,还带有中原地区特有的饲料成分。“这说明当时驿站的马匹可能是从中原引进的,或者是用中原的饲料喂养的,”林野分析道,“而且信号中还有西域特有的牧草成分,证明马匹也适应了当地的环境。”

 苏晓则在简牍整理室里,用高倍相机拍摄简牍上的文字:“这些简牍的内容太丰富了!有一封书信提到了‘蜀地的丝绸运往西域’,还有一封提到了‘夜郎国的使者经过此处’,这能直接证明西南地区与西域通过丝绸之路存在交流,为数据库的‘西南-西域交流’板块提供了关键证据。”

 在悬泉置遗址工作了四天,林野和苏晓采集了大量的地脉信号,扫描了20多枚重要简牍,还对遗址的建筑布局进行了三维建模。离开敦煌前,王队长交给他们一套《悬泉汉简集成》:“这是已整理出版的悬泉汉简资料,里面有很多关于文明交流的记载,你们可以把它纳入数据库,作为研究丝绸之路的重要文献支撑。”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丝绸之路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尼雅遗址、悬泉置遗址的地脉信号、文物数据、文献资料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汉代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专题页面,用动态地图展示汉代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驿站和文化交流节点,还加入了“织锦工艺”“简牍文书”“农业技术”等子板块,详细介绍汉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成果。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引起了广泛关注。新疆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单位纷纷与联合工作组联系,希望合作开展更多遗址的数据采集和研究工作。不少高校还将数据库作为“丝绸之路史”课程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通过vr体验尼雅遗址、悬泉置遗址,直观了解汉代的丝绸之路文明。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丝绸之路板块的资料,王院士突然来访。他手里拿着一份新的勘探报告,脸上带着兴奋的表情:“咱们在西藏阿里地区发现了一处唐代的佛教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壁画和经文,壁画上的人物服饰既有中原风格,又有印度、波斯的元素,你们要不要去看看?这对完善数据库的‘唐代多元文明交流’板块很重要!”

 苏晓立刻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提到了“阿里古道,唐蕃交融,佛迹留存”:“爷爷早就提到过阿里地区的唐代遗址!而且唐代是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阿里作为唐蕃古道的重要节点,肯定有很多文明交流的证据。”

 林野看着报告中的壁画照片,激动地说:“这壁画上的飞天形象,既有敦煌莫高窟的风格,又有印度阿旃陀石窟的元素,还有波斯的联珠纹装饰,简直是多元文明融合的典范!咱们去阿里采集数据,不仅能完善唐代板块,还能填补数据库中西藏地区唐代文明的空白。”

 郑队长也表示支持:“国家文物局已经批准了这个项目,咱们下周就出发去阿里。不过阿里地区海拔高,气候恶劣,你们俩要提前做好高原反应的准备,多带些抗高原反应的药物和保暖衣物。”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收拾行李时,苏晓把尼雅遗址的棉织物残片、悬泉置遗址的简牍照片小心地放进背包:“这些都是咱们一路走来的见证,带着它们去阿里,就像爷爷们在陪着咱们一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坚定:“咱们不仅要完成数据采集,还要把丝绸之路的文明交流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知道中华文明是在与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的。”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青铜罗盘、带着高原装备,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西藏阿里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青藏高原像一块巨大的绿毯,雪山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林野看着手里的阿里遗址勘探报告,心里满是期待——那里有唐代的佛教壁画,有多元文明交融的证据,还有新的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飞机渐渐靠近阿里昆莎机场,远处的冈仁波齐峰在蓝天中露出圣洁的轮廓。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阿里唐代佛教遗址,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