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1章 尸易无限(156)(第2页)

 飞机降落在文莱国际机场时,清晨的阳光透过热带雨林的缝隙,在停机坪上洒下细碎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草木气息,远处的文莱河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林野背着装有青铜罗盘、植被清理工具和防蛇装备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文莱国家博物馆的哈桑馆长举着“中汶郑和遗迹考古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一件深蓝色的传统服饰“纱笼”,笑容温和,用带着马来语口音的英语说:“欢迎你们来文莱!文莱河沿岸的‘淡布隆遗址’上周有新发现,村民在清理雨林时捡到了几块带花纹的瓷片,疑似明代的青花瓷,但遗址被茂密的热带雨林覆盖,连路都没有,咱们得雇当地的向导带路,还要小心毒蛇和蚊虫。”

 苏晓跟着哈桑馆长走向汽车,顺手翻出爷爷的笔记本:“哈桑馆长,我爷爷在笔记里提到文莱河有‘郑和停留处,瓷片为证’,那些瓷片的花纹是不是和中国明代的青花瓷一致?咱们这次能找到更多证据吗?”

 哈桑馆长从背包里掏出一个密封袋,里面装着几块青花瓷残片:“你们看这瓷片上的‘缠枝莲纹’,和我在南京博物院看到的明代永乐青花瓷很像,但我不敢确定,就等着你们来鉴定。文莱民间一直流传着郑和船队在这里停留、与当地苏丹会面的传说,要是能找到明代的文物,就能把传说变成史实了。”

 坐上去淡布隆遗址的汽车,车窗外的文莱风光渐渐展开——道路两旁的热带雨林郁郁葱葱,高大的榕树垂下长长的气根,偶尔能看到穿着传统服饰的文莱人在路边的木屋前劳作。哈桑馆长指着远处的文莱河说:“古代的商船就是沿着文莱河进入内陆,淡布隆遗址位于文莱河的支流旁,很可能是当年商船停靠、补给的地方,考古发现那里的土壤层中藏着很多古代的器物碎片。”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轻轻放在膝盖上,指针随着汽车的行驶微微晃动:“我们的罗盘能穿透茂密的植被,检测到地下的文物信号,哪怕是深埋在土壤中的瓷片也能捕捉到。到了遗址,咱们先让向导清理出一条小路,再用罗盘大范围检测,找到文物集中的区域。”

 抵达淡布隆遗址附近的村庄时,当地向导阿明已经在村口等候。他穿着迷彩服,手里拿着一把砍刀,皮肤黝黑,笑容憨厚:“遗址在雨林深处,走路要一个小时,里面有很多毒蛇和蚂蟥,你们一定要跟紧我,不要随便触碰植物。”

 跟着阿明走进热带雨林,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冠,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脚下的落叶厚厚的一层,踩上去软软的,偶尔能听到不知名的鸟儿在林间鸣叫。走了半个多小时,阿明突然停下脚步,指着前方一片相对开阔的区域说:“就是这里!村民就是在这附近捡到的瓷片。”

 林野和苏晓立刻拿出青铜罗盘,在开阔区域开始大范围检测。当罗盘靠近一棵大榕树时,信号突然变得强烈,屏幕上显示的波形与中国明代青花瓷的信号有50%的相似度,还检测出了高岭土成分。

 “这里的地下有明代青花瓷!”林野兴奋地说,“信号很强,说明文物数量不少,咱们在这周围划定一个20米x20米的检测区,仔细排查,说不定能找到完整的瓷器。”

 阿明立刻用砍刀清理检测区的杂草和灌木,苏晓则拿出小铲子,小心地清理表层的落叶和土壤。不到十分钟,一块带有缠枝莲纹的青花瓷残片就显露出来。“这是明代永乐年间的青花瓷!”苏晓激动地喊道,“你们看这青花的发色,是典型的‘苏麻离青’,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永乐青花瓷完全一致,肯定是郑和船队带来的。”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和苏晓在淡布隆遗址展开了系统的信号检测和清理工作。他们用青铜罗盘在检测区里发现了更多的明代青花瓷残片,还有几块明代的铜钱残片,其中一块铜钱上还能看到“永乐通宝”的字样。

 “这是永乐通宝!”林野拿着铜钱残片对哈桑馆长说,“永乐通宝是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货币,郑和船队经常用它与沿途各国进行贸易,淡布隆遗址发现永乐通宝,进一步证明这里是郑和船队的停靠地。”

 哈桑馆长看着青花瓷残片和铜钱残片,感慨地说:“太好了!这些文物就是中汶友好交流的见证,以后咱们可以在遗址附近建一个小型博物馆,展示这些文物,还有你们数据库里的3d模型,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就在清理工作顺利进行时,第四天上午,苏晓在清理土壤时突然发现一条绿色的毒蛇,正盘踞在一块瓷片旁边。“小心!有蛇!”苏晓立刻往后退,阿明反应迅速,抄起身边的木棍,轻轻将蛇挑到旁边的草丛中。

 “这是‘竹叶青’,有毒,”阿明说,“雨林里这种蛇很多,大家一定要小心,看到蛇不要惊动它,我来处理。”林野立刻让大家暂停工作,检查周围的环境,确保没有其他毒蛇后,才继续清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淡布隆遗址工作了一周,林野和苏晓不仅发现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残片和永乐通宝铜钱,还检测到了一处疑似明代建筑遗迹的信号,可能是当年郑和船队士兵休息、存放货物的地方。离开遗址前,哈桑馆长代表文莱国家博物馆,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汶文化交流贡献奖”。

 “谢谢你们!有了你们的帮助,咱们终于找到了郑和船队在文莱的证据,”哈桑馆长握着林野的手说,“明年我们计划对淡布隆遗址的核心区域进行大规模发掘,希望你们能派团队来,继续帮我们检测和清理,还能一起研究出土的文物。”

 离开文莱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菲律宾的马尼拉湾,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甲米地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中国明代青花瓷和清代的粉彩瓷,证明中菲交流的历史也十分悠久。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汶郑和遗迹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淡布隆遗址的明代青花瓷残片数据、永乐通宝铜钱照片、建筑遗迹信号分析报告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郑和下西洋东南亚新证”专题页面,用中、汶、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还加入了“热带雨林考古安全指南”子板块,详细介绍热带雨林考古中的防蛇、防蚊措施,为东南亚地区的热带雨林考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受到了东南亚各国文物保护机构的高度关注。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的文物部门纷纷联系联合工作组,希望合作开展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的考古和保护工作,还邀请林野和苏晓去东南亚举办“郑和下西洋文物与技术”培训班。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汶郑和遗迹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王院士突然来访。他手里拿着一份来自斯里兰卡的合作邀请:“斯里兰卡国家考古研究所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加勒港遗址的考古数据,那里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重要停靠港,出土了大量的明代文物,最近还发现了一块疑似郑和船队留下的石碑,但石碑被埋在厚厚的沙土中,位置不明确,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用信号检测技术找到石碑的具体位置。”

 苏晓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提到“加勒港,郑和立碑,南洋之记”,她兴奋地说:“爷爷早就提到过加勒港的石碑!传说郑和船队在斯里兰卡立过石碑,记载了船队的到访和贸易情况,要是能找到这块石碑,就能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提供重要的实物证据。”

 林野看着斯里兰卡的合作邀请,点点头:“加勒港是郑和下西洋在南亚的重要节点,采集那里的数据,能填补数据库中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南亚段的部分空白。而且用罗盘找石碑很合适,石碑的材质是花岗岩,信号特征明显,容易检测。”

 郑队长也表示支持:“国家文物局已经同意了这个合作意向,下个月会派你们去斯里兰卡参加合作洽谈会,顺便考察加勒港遗址。不过加勒港的沙土很厚,你们要准备好轻便的挖掘工具,还要注意防晒,那里的紫外线很强。”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收拾行李时,把淡布隆遗址的明代青花瓷残片照片、马尼拉湾的清代粉彩瓷数据小心地放进背包,还带上了轻便的沙土挖掘工具和高倍数防晒霜——准备应对加勒港的沙土环境和强烈紫外线。苏晓看着这些装备,笑着说:“从东南亚到南亚,咱们的数据库快要覆盖郑和下西洋的所有重要停靠港了。爷爷们当年要是能看到这些,肯定会特别骄傲。”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坚定:“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更是世界文明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咱们去斯里兰卡,不仅是寻找石碑,更是要传承郑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精神,让更多人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交流。”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青铜罗盘、带着数据采集设备和挖掘工具,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斯里兰卡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孟加拉湾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远处的斯里兰卡岛在阳光下像一颗绿色的珍珠。林野看着手里的加勒港遗址资料,心里满是期待——那里有郑和船队留下的石碑传说,有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潜在证据,也有沙土考古的新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飞机渐渐靠近科伦坡国际机场,远处的加勒港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加勒港遗址,我们来了!

 飞机降落在科伦坡国际机场时,午后的阳光带着印度洋的灼热气息,远处的椰子树在风中摇曳,投下斑驳的影子。林野背着装有青铜罗盘、沙土挖掘工具和高倍数防晒霜的背包,刚走出航站楼,就看到斯里兰卡国家考古研究所的普拉萨德所长举着“中斯郑和石碑考古组”的牌子迎上来。他穿着一件浅灰色的亚麻衬衫,头发微卷,笑容热情,用带着僧伽罗语口音的英语说:“欢迎来到斯里兰卡!加勒港的‘旧港码头’遗址上周有了新线索,我们的队员在沙土中检测到了花岗岩的信号,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郑和石碑,但遗址被厚厚的沙土覆盖,最厚的地方有三米多,而且最近常有海风带来新的沙层,清理难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