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3章 尸易无限(158)(第2页)
穆罕默德局长穿着一身浅蓝色的海岛服,皮肤是健康的古铜色,笑容爽朗,用流利的英语说:“欢迎来到马尔代夫!马累古港的‘北礁区’上周有了新发现,当地潜水员在珊瑚礁缝隙中看到了几块黑色的木板,还有白色的瓷片,疑似明代船舶残骸,但珊瑚礁地形太复杂,水下有暗流,我们的队员几次下去都没能靠近,你们的专业潜水装备和水下检测技术可太关键了。”
苏晓立刻拿出爷爷的笔记本,翻到画着珊瑚礁航线图的那一页:“穆罕默德局长,我爷爷在笔记里推测,郑和船队经过马尔代夫时,会在珊瑚礁区停靠补充淡水,这些木板和瓷片说不定就是当年船队留下的。北礁区的珊瑚礁有没有具体的范围?水下暗流的情况严重吗?”
穆罕默德局长接过笔记本,指着图上的标记说:“和我们掌握的北礁区范围几乎一致!北礁区有一片约2平方公里的珊瑚礁群,潜水员发现文物的位置在礁群中部,那里的暗流早上较弱,下午会变强,咱们只能在上午9点到11点这两个小时下水工作。现在离明天的窗口期还有时间,咱们先去工作站,晚上我带你们尝尝马尔代夫的椰子蟹和金枪鱼沙拉。”
坐上去工作站的快艇,海风从耳边呼啸而过,蓝色的海水在船尾划出白色的浪花。沿途的马尔代夫小岛像一颗颗绿色的珍珠,散落在印度洋上,岛上的茅草屋和白色沙滩相映成趣。穆罕默德局长指着远处一片暗蓝色的海域说:“那就是北礁区,水下珊瑚礁的高度不一,最高的离海面只有1米,船舶很容易触礁,当年很多古代商船都在这里出过事,说不定还有其他时期的文物。”
林野掏出防水型青铜罗盘,将探头贴近船舷的海水,屏幕上很快显示出微弱的木材信号:“即使在船上,也能检测到水下的木材信号,明天下去后,咱们先用检测仪大范围扫描,确定残骸的具体位置,再小心清理周围的珊瑚礁,避免损坏文物。”
抵达北礁区附近的临时工作站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工作站是几间建在沙滩上的木屋,旁边的仓库里存放着潜水装备和考古工具。穆罕默德局长领着大家参观工作站,指着墙上的潜水安全守则说:“明天下水前,咱们会先进行安全培训,每个潜水小组配备两名队员,一名负责检测,一名负责记录,确保万无一失。”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林野和苏晓就开始准备潜水装备。他们穿上潜水服,检查氧气瓶、水下通讯设备和水下信号检测仪,确保每一件装备都能正常工作。上午8点半,潜水小组乘坐快艇抵达北礁区,穆罕默德局长和两名马尔代夫潜水员也一同前往,负责在水面接应和记录。
“水下能见度约15米,暗流速度0.5米/秒,适合潜水,”穆罕默德局长通过水下通讯器说,“我已经在发现文物的区域做好了浮标标记,你们顺着浮标下去就能找到。”
林野和苏晓戴好潜水镜,依次跳入水中。冰冷的海水瞬间包裹住身体,阳光透过水面,在水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五彩斑斓的珊瑚礁在周围绽放,热带鱼群在珊瑚间穿梭。林野打开水下信号检测仪,顺着浮标指引的方向缓慢下潜,当检测仪靠近一块巨大的珊瑚礁时,屏幕上的信号突然变强——木材的特征波形清晰可见,还有瓷器的信号叠加。
“找到残骸了!”林野通过通讯器对苏晓说,“在前方5米处的珊瑚礁缝隙中,信号很强,应该是一艘完整的船舶残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苏晓立刻游了过去,果然看到珊瑚礁缝隙中露出几块黑色的木板,木板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海藻,部分区域还缠着海螺壳;木板旁边的沙地上,散落着几块白色的瓷片,其中一块瓷片上隐约能看到蓝色的花纹。苏晓小心翼翼地用潜水铲拨开木板上的海藻,露出里面的榫卯结构——是明代船舶常用的“企口榫”,和古里港发现的木船残体结构完全一致。
林野将水下信号检测仪的探头贴近木板,屏幕上显示出详细数据:木材为明代常用的铁力木,距今约600年,与郑和下西洋的年代吻合;周围沙地上的瓷片信号显示为明代青花瓷,染料成分是“苏麻离青”,属于永乐年间的官窑瓷器。
“是明代永乐年间的船舶残体!”林野兴奋地说,“还有永乐官窑青花瓷,这肯定是郑和船队的船只!”
苏晓立刻用水下相机拍摄木板和瓷片的照片,还采集了一小块木材样本和瓷片样本,准备带回实验室做进一步检测。由于水下工作时间有限,两人在记录完文物位置和基本信息后,便顺着浮标返回水面。
回到工作站,林野和苏晓立刻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检测。木材样本的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距今约610年,正好是永乐年间;瓷片样本的青花成分分析证明是“苏麻离青”,与景德镇官窑遗址出土的永乐青花瓷完全一致。
“这是马尔代夫首次发现明代郑和船队的文物!”穆罕默德局长看着检测报告,激动地说,“咱们明天继续下水,扩大搜索范围,说不定能找到更多的文物,还原当年船队停靠的场景。”
接下来的四天,林野和苏晓每天都抓住上午的窗口期下水工作。他们在北礁区的珊瑚礁缝隙中,陆续发现了更多的船舶残体——包括桅杆残段、船舵碎片和大量的船钉,还清理出30多块明代青花瓷片,其中一块瓷片上完整保留着“永乐年制”的底款。在残骸附近的沙地上,他们还发现了一枚明代的“永乐通宝”铜钱,铜钱虽然被海水侵蚀,但字迹依然清晰。
“这些文物证明,郑和船队确实在马尔代夫的北礁区停靠过,”林野拿着铜钱对穆罕默德局长说,“这艘船可能是因为触礁沉没,船上的货物散落在珊瑚礁区,成为了今天的重要文物。”
在水下工作的第五天,林野和苏晓在残骸的船舱位置,发现了一个用藤条编织的箱子,箱子里装着几块已经碳化的丝绸残体。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箱子带回水面,在实验室中打开后,用丝绸纤维检测仪检测发现,残体的纤维是桑蚕丝,染料成分是明代常用的红花和茜草,进一步证明了这艘船的中国属性。
离开马尔代夫前,林野和苏晓帮助马尔代夫国家文物局建立了水下文物保护实验室,培训了四名潜水员使用水下信号检测仪和文物采集技术,还对北礁区的船舶残体和文物进行了全面的测绘和记录,制作了详细的文物分布图。穆罕默德局长代表马尔代夫国家文物局,向林野和苏晓颁发了“中马文化交流特殊贡献奖”。
“谢谢你们!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不可能发现这么珍贵的文物,”穆罕默德局长握着林野的手说,“明年我们计划申请国际水下考古项目,邀请中国的专家团队再来马尔代夫,对北礁区的船舶残体进行整体发掘,让更多人了解马尔代夫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离开马尔代夫后,林野和苏晓跟着联合工作组前往斯里兰卡的亭可马里港,考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亭可马里古港”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明代青花瓷和铜钱,证明亭可马里港也是郑和船队在南亚的重要补给港,进一步完善了郑和下西洋的印度洋航线图。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数据库”“中马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建设中。他们将马尔代夫北礁区的船舶残体数据、青花瓷片照片、丝绸残体检测报告整合到数据库中,制作了“郑和下西洋印度洋中转港”专题页面,用中、马、英三种语言展示遗址的考古发现,还加入了“珊瑚礁区水下考古技术”子板块,详细介绍水下信号检测、文物采集和保护的方法,为印度洋周边国家的水下考古提供参考。
数据库更新上线后,受到了国际水下考古界的高度关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水下考古机构纷纷联系联合工作组,希望合作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水下遗址的勘探和发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马尔代夫北礁区船舶残体遗址列为“海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水下候选遗址,推动水下文物保护的国际合作。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正在整理“中马海上文明交流”板块的用户反馈——很多马尔代夫网友在留言中表示,希望能通过数据库的vr功能,“潜入”北礁区观看船舶残体,还有学校老师希望能将这些文物资料用于历史教学。这时,周局长突然来到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份来自也门的合作邀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也门国家考古总局希望和咱们合作,采集亚丁港‘旧城区遗址’的考古数据,”周局长将邀请递给林野,“那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阿拉伯半岛的重要港口,最近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中国唐代到明代的文物,包括瓷器、丝绸和铜钱,但由于当地局势不稳定,文物保护工作面临很大困难,他们希望你们能帮忙制定文物保护方案,还能提供技术支持。”
苏晓立刻翻出爷爷的笔记本,里面有一页贴着一张亚丁港的老照片,旁边写着“亚丁港,唐瓷明钱,丝路要冲”:“爷爷早就关注过亚丁港的文物保护情况,他在笔记里提到,亚丁港的文物跨越多个朝代,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西亚段的重要依据。现在当地局势不稳定,咱们更要尽快去帮忙,避免文物遭到破坏。”
林野看着邀请上的文物照片——唐代的青瓷碗、宋代的青花瓷盘、明代的永乐通宝铜钱,每一件文物都保存得相对完好,但照片背景中能看到遗址周围的建筑有破损痕迹。“亚丁港的文物种类丰富,跨越年代长,保护难度大,”林野说,“咱们需要带上便携式的文物保护设备,比如防霉剂、脱水剂和加固材料,还要制定应急保护方案,确保文物在复杂环境下的安全。”
郑队长也严肃地说:“国家文物局已经和也门方面沟通好了,会安排专门的安保人员随行,确保大家的安全。下个月你们去也门参加合作洽谈会,主要任务是考察遗址情况,制定保护方案,暂时不进行大规模发掘。你们要提前准备好应急药品和防护装备,注意安全第一。”
出发前一天,林野和苏晓在收拾行李时,将马尔代夫北礁区的船舶残体照片、亭可马里港的青花瓷数据拷贝到防水硬盘中,还带上了大量的文物保护材料和应急药品。苏晓看着爷爷的笔记本,轻声说:“爷爷当年没能去成亚丁港,这次咱们带着他的笔记去,一定要保护好那里的文物,完成他的心愿。”
林野握住苏晓的手,目光坚定:“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咱们都要尽最大努力保护它们。亚丁港的文物见证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千年的友好交流,咱们不仅要保护好这些文物,还要让它们的故事继续流传下去。”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背着装备,跟着王院士、郑队长坐上了前往也门的飞机。飞机穿过云层,下方的阿拉伯海渐渐变成红海,远处的也门海岸线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芒。林野看着手里的亚丁港遗址资料,心里满是期待——那里有跨越千年的海上丝路文物,有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有文物保护的紧急任务在等待着他们。
飞机渐渐靠近亚丁国际机场,远处的亚丁港在红海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沧桑。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飞机——亚丁港旧城区遗址,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