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3章 尸易无限(178)(第2页)
“原来古代中国就与西域有这么深的联系,”一位参观的小学生说,“这些镜子不仅好看,还藏着这么多故事,我以后也要学习文物保护,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巡展的第二站是埃及开罗。在埃及考古博物馆的展厅里,西域四镜与金字塔出土的青铜器物同台展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呼应。埃及文化部部长在开幕式上说:“西域四镜和金字塔文物,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们共同见证了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也为今天的文明对话提供了重要启示。”
巡展期间,阿依古丽还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来自法国的一位私人收藏家,通过联盟联系到她,表示愿意捐赠一批清代的西域文物,其中包括一本记录商队携带西域四镜故事的手稿。手稿中详细描述了清代商队在帕米尔高原发现镜城遗址的经过,以及当地牧民关于四镜的传说。
“这些文物和手稿,丰富了我们对西域四镜的研究,”阿依古丽说,“它们证明,四镜的故事不仅在汉代流传,还影响了后世的商队和牧民,成为丝绸之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巡展结束后,阿依古丽团队回到格尔木,开始筹备“西域四镜归位仪式”。他们按照壁画上的记载,制作了四镜的复制品,计划在九层妖楼的八层石台,重现汉代的四镜归位仪式,邀请沿线国家的代表、文物专家和“小小守护者”共同参与。
仪式举办那天,九层妖楼考古遗址公园人声鼎沸。来自中国、埃及、意大利、伊朗等国的代表,穿着汉代和本国古代的服饰,捧着四镜复制品,沿着台阶走进九层妖楼。在八层的石台前,代表们依次将四镜复制品放入凹槽,现场响起了悠扬的汉代乐曲,仿佛穿越回了两千多年前。
“我宣布,西域四镜归位仪式圆满完成!”阿依古丽站在石台前,声音洪亮,“愿西域四镜的精神永远传承,愿丝绸之路的文明永远繁荣!”
仪式结束后,一位来自伊朗的代表握着阿依古丽的手说:“这次仪式让我深受感动,它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我们应该以西域四镜为纽带,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守护人类的文明遗产。”
阿依古丽笑着点头:“这正是我们的目标。未来,我们还将继续深入研究西域四镜和丝绸之路文化,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项目,让丝路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就在这时,艾力局长匆匆赶来,手里拿着一份勘探报告:“阿依古丽主任,我们在喀什周边的一座汉代古墓中,发现了一批竹简,上面提到了‘西域四镜之外,另有一镜,名‘定界镜’,用于划分西域各国边界……’”
阿依古丽接过勘探报告,目光立刻被“定界镜”三个字吸引。她抬头望向远处的昆仑山,心中充满了新的期待——西域四镜之外,竟然还有第五面镜子?定界镜又藏在何处?新的探索,似乎又要开始了。
阿依古丽捏着那份勘探报告,指腹反复摩挲“定界镜”三个字,耳边仿佛又响起汉代竹简上朱砂文字的回响。西域四镜已揭开“守护”“和平”“繁荣”“统合”的谜题,若真有第五面“定界镜”,它承载的“边界共治”意义,或许能补上西域文明交融的最后一块拼图。
她立刻驱车赶往喀什,在艾力局长的陪同下钻进那座刚清理完的汉代古墓。墓室侧壁的彩绘虽已斑驳,却仍能看清西域各国使者与中原官员围坐议事的场景——有人手持一卷竹简,有人捧着一面圆形器物,器物下方的地面刻着清晰的线条,像是疆域边界的标记。“您看这里,”艾力局长指着彩绘角落,“有个模糊的铭文,初步辨认是‘定界镜,分疆而不隔心’。”
张教授带着团队正在墓室中央整理竹简,见阿依古丽进来,立刻递上一份刚释读的竹简:“这卷竹简详细记录了定界镜的用途——汉代西域各国疆域时有争端,西域都护府铸造定界镜,镜背刻有西域各国疆域图,镜面能投射出边界线,各国使者依照镜面投射的边界共同立碑,既明确疆域,又约定互不侵扰,‘分疆而不隔心’就是这个意思。”
“可定界镜现在在哪里?”阿依古丽追问。张教授翻开另一卷竹简:“竹简里提到,定界镜曾存放在‘乌孙国东境石屋’,乌孙国东境大概在今天的伊犁河谷一带。不过乌孙国后来西迁,石屋可能被风沙掩埋了。”
穆罕默德当天就带着无人机勘探团队赶往伊犁河谷。河谷两岸的草原上,散落着不少汉代墓葬和遗址,无人机的高清镜头扫过一片被沙丘覆盖的区域时,屏幕上突然出现了方形石质建筑的轮廓。“这里有座石屋!”团队成员兴奋地大喊,石屋的墙体由花岗岩砌成,屋顶虽已坍塌,但整体结构保存完好,与竹简中“乌孙国东境石屋”的描述完全吻合。
阿依古丽接到消息后,连夜带队奔赴伊犁。站在石屋前,她看着紧闭的石门,门上雕刻的西域各国图腾——乌孙的狼、龟兹的鹰、于阗的玉璧,围绕着中央的中原龙纹,仿佛在诉说着当年各国共同议定边界的场景。“石门上有个凹槽,”一名队员发现,“形状像是一面镜子的轮廓。”
穆罕默德试着将之前制作的定界镜复制品(根据竹简描述还原)对准凹槽,只听“咔嗒”一声,石门缓缓打开。石屋内部空无一物,只有中央的石台上,摆放着一个青铜匣,匣盖刻着“汉元始元年,藏定界镜于此,待诸国共护之”。
打开青铜匣的瞬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一面直径约八十厘米的青铜镜静静躺在其中,镜背刻着精细的西域疆域图,各国边界用金线标注,镜面虽蒙着薄尘,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的光泽。“这就是定界镜!”阿依古丽小心翼翼地取出镜子,镜背的疆域图上,还能看到用小刀刻下的细小痕迹,“这些痕迹应该是后来各国调整边界时,在镜背上做的标记,证明定界镜确实被长期使用。”
团队将定界镜运回格尔木后,立刻展开修复和研究。清理镜面时,他们发现镜面下方隐藏着一层透明的水晶层,当阳光透过水晶层照射到镜背的疆域图上,墙面竟然投射出了动态的影像——西域各国的商队沿着边界线往来贸易,牧民在草原上放牧,官员在边境哨所议事,生动再现了汉代西域“分疆而不隔心”的繁荣景象。
“这太神奇了!”张教授惊叹,“定界镜不仅是边界的象征,还是记录西域各国和平共处的‘活档案’。水晶层和镜面的组合,相当于古代的‘投影技术’,让后人能直观看到当年的边境景象。”
“西域五镜终于集齐了!”阿依古丽召集联盟成员国代表,在九层妖楼举办“西域五镜文化论坛”。论坛上,她展示了五镜的功能与意义:镇邪镜守护商道、镇妖镜平息水患、西域宝镜抵御风沙、镇域镜统合三道、定界镜划定边界,五镜共同构成了汉代中原与西域共治、共享、共护的文明体系。
伊朗代表看着定界镜的投影影像,感慨地说:“我们波斯波利斯遗址也出土过记载边界协议的石碑,但像定界镜这样,用技术手段记录和平共处场景的文物,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分疆而不隔心’的理念,对今天的国际合作仍有重要意义。”
埃及代表则提议:“既然西域五镜见证了古代文明的和平交融,我们不如发起‘世界文明和平信物’倡议,将五镜的故事推广到全球,让更多人了解不同文明可以和谐共处、互学互鉴。”
论坛结束后,“世界文明和平信物”倡议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阿依古丽团队制作了西域五镜的数字模型,上传到“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据库”,供全球各地的博物馆和学校免费使用;他们还与动画公司合作,制作了以五镜故事为主题的动画片《西域五镜传奇》,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的儿童频道播放。
在伊犁河谷的定界镜发现地,团队建立了“西域边界文化公园”,公园内复原了汉代西域各国共同议定边界的场景,游客可以通过vr技术,“参与”当年的定界仪式,还能在互动屏幕上查询不同历史时期西域边界的变化,了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渊源。
公园开放那天,伊犁河谷的各族牧民都赶来参观。一位哈萨克族老人牵着孙子的手,站在定界镜的复制品前,用哈萨克语讲述着草原上流传的边界传说:“以前草原上的部落也会为了牧场争论,但老人们都说,要像古时候那样,坐下来好好商量,不能伤了和气。今天看到这面镜子,才知道老人们的话是有来历的。”
阿依古丽看着这一幕,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西域五镜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连接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纽带。未来,还有更多关于丝绸之路的秘密等待发掘,还有更多文明对话的故事等待讲述。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收到一条来自罗布泊考古队的消息:“在楼兰古城遗址的一座佛塔下,发现了刻有‘五镜归一,丝路永通’的石碑,碑下似乎有地宫入口……”
阿依古丽握紧手机,目光望向罗布泊的方向。夕阳下,九层妖楼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仿佛在指引着新的探索方向。她知道,关于西域五镜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五镜归一”又藏着怎样的秘密?地宫深处是否还有更珍贵的文物?新的征程,已在脚下展开。
收到罗布泊考古队消息的当晚,阿依古丽就带着核心团队从格尔木出发。越野车在漆黑的戈壁滩上疾驰,车灯劈开夜色,远处偶尔闪过的风蚀雅丹,像沉默的哨兵立在路边。她攥着手机,屏幕上“五镜归一,丝路永通”八个字反复亮起——这或许是解开西域五镜最终使命的关键,也是这条跨越千年的文化线路,留给今人的最后一道谜题。
抵达楼兰古城遗址时,天刚蒙蒙亮。考古队已在佛塔下围起了保护栏,塔身斑驳的壁画上,依稀能看到商队穿行沙漠的图案。佛塔正下方,一块青灰色石碑半截埋在沙土里,碑面刻着的“五镜归一,丝路永通”字体苍劲,碑座两侧各有一个方形凹槽,尺寸与西域五镜的镜钮完全匹配。
“我们用探地雷达检测过,”考古队队长指着石碑下方,“地宫入口就在碑座正下方,通道约一米宽,保存得比较完整,但通道内有积水和流沙,需要先做加固才能进入。”
阿依古丽蹲下身,指尖拂过石碑上的刻痕:“‘五镜归一’,应该是指将五镜同时放置在碑座的凹槽里,才能打开地宫。这地宫,说不定就是五镜最终的归宿,也是汉代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文化宝藏所在地。”
团队立刻调来防水和加固设备,花了三天时间清理通道内的积水和流沙。当通道终于被打通时,一股带着潮湿泥土气息的凉风从地宫深处涌出,仿佛沉睡千年的秘密即将苏醒。阿依古丽带着穆罕默德、张教授和两名文物修复师,穿着防护装备,沿着狭窄的台阶缓缓走下地宫。
地宫不大,约二十平方米,中央矗立着一个圆形石台,石台上摆放着五个大小不一的凹槽,分别对应西域五镜的尺寸。石台周围的墙壁上,绘制着完整的壁画,从西域都护府铸造五镜,到五镜在各国流转,再到各国使者共同将五镜送入地宫,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壁画下方还配有详细的汉文和西域文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