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4章 尸易无限(179)(第2页)

“快找避风处!”阿依古丽大喊。队员们迅速将帐篷转移到一处巨大的岩石下,刚固定好帐篷,一道闪电就劈在不远处的大树上,树干瞬间燃起大火。“这里的磁场异常,容易吸引雷电,”地质学家李教授看着手中的磁力仪,“我们得尽快离开这片区域,前往羊皮地图标注的石屋,那里的岩石结构应该能抵御雷电。”

第二天清晨,风暴终于平息。探险队继续向谷中进发,沿途不时能看到动物的骸骨,有的骸骨上还残留着灼烧的痕迹,印证了死亡之谷的凶险。走了三天后,巴图突然指着远处的山坡:“看!那就是石屋!”

石屋依山而建,由巨大的花岗岩砌成,屋顶虽已坍塌,但墙体保存完好。石屋的门楣上,雕刻着西域螺旋纹和古埃及秃鹫女神图腾,与埃及出土的青铜镜纹样完全一致。“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地方!”阿依古丽兴奋地说。

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清理石屋门口的碎石,推开厚重的石门。石屋内弥漫着潮湿的气息,地面散落着陶片、动物骨骼和锈蚀的铁器,墙角处有一个方形的石台,石台上摆放着一个青铜匣子,匣子上刻着“汉光和二年,西域商队与海西使者会于此,藏万国之证”。

打开青铜匣子,里面除了一卷用丝绸包裹的竹简,还有一面直径约八十厘米的青铜镜——镜背刻着西域、中原、古罗马、波斯、古埃及五种文明的图腾,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凹槽,凹槽内放着五枚小小的金属片,分别刻着五种文明的文字,拼在一起就是“万国同心,四海共通”。

“这是‘四海镜’!”张教授展开竹简,“竹简上记载,汉光和二年(公元179年),西域商队与古埃及使者在死亡之谷的石屋会面,双方交换了青铜镜和信物,约定共同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还记录了古埃及使者从海西(古埃及)出发,经古罗马、波斯,再通过死亡之谷进入西域的路线。这面四海镜,就是双方友谊的见证!”

为了进一步探索死亡之谷与丝绸之路的联系,探险队在石屋周边展开勘察。在石屋西侧的河谷中,他们发现了一条古代商道的遗迹,路面上还残留着骆驼蹄印和车轮痕迹;在石屋东侧的山坡上,找到了一处烽火台遗址,烽火台的建筑工艺与汉代西域烽火台一致,推测是用于传递商队安全信息的设施。

“死亡之谷虽然凶险,但却是古代西域与海西(古埃及)交流的重要通道,”阿依古丽站在烽火台前,望着谷外的方向,“商队选择这里,可能是因为谷中隐蔽,不易受到战乱的影响。而石屋,就是他们歇脚、交换信物的秘密据点。”

探险队带着四海镜和竹简,顺利撤出死亡之谷。回到格尔木后,他们立刻对四海镜和竹简进行修复和研究。竹简上详细记录了古埃及使者带来的礼物,包括象牙、香料、玻璃器,以及关于古埃及农业、建筑的技术文献;而四海镜的镜面,经过清理后,能清晰地反射出五种文明图腾的影像,仿佛在诉说着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盛况。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死亡之谷的考古发现,阿依古丽团队在“丝绸之路文明交流博物馆”中,开辟了“跨越亚非的对话”展区。展区内复原了死亡之谷石屋的场景,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再现了汉代西域商队与古埃及使者会面的画面,还展示了四海镜、竹简以及古埃及玻璃器的复制品。

展区开放后,吸引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一位来自埃及的考古学家在参观后说:“以前我们只知道古埃及与古希腊、古罗马有交流,没想到与遥远的中国汉代也有如此深入的联系。四海镜和竹简的发现,填补了亚非文明交流史的空白,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发起了“亚非丝路文明探源计划”,邀请中国、埃及、意大利、伊朗等国的专家,共同研究丝绸之路亚非段的文明交流痕迹。在埃及举办的“四海镜与古埃及文明”展览上,四海镜与埃及出土的青铜镜同台展出,成为亚非文明交流的重要见证。

阿依古丽站在展览现场,看着来自不同国家的观众围着四海镜讨论,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死亡之谷的考古发现,只是丝绸之路亚非段文明交流的一个开端,未来还有更多的秘密等待发掘——比如,古埃及使者是否还去过汉代的长安?四海镜的五种文明图腾,是否还出现在其他国家的文物上?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收到一条来自肯尼亚的消息——肯尼亚考古团队在蒙巴萨古城遗址中,发现了一面刻有西域螺旋纹和中国瓷器碎片的青铜镜,镜背刻着“自东方而来,通于四海”……

阿依古丽握着手机,目光望向遥远的非洲东海岸。蒙巴萨,这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是否也与西域的青铜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东方而来,通于四海”,又藏着怎样的海上文明对话故事?新的探索,已在脚下缓缓展开,跨越山海,连接起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脉络。

阿依古丽盯着手机屏幕上肯尼亚考古团队发来的青铜镜照片,指尖轻轻划过镜面边缘的西域螺旋纹——那纹路与死亡之谷出土的四海镜如出一辙,甚至连螺旋的匝数都分毫不差。蒙巴萨古城,这座东非海岸的千年港口,竟与西域的青铜镜产生了关联,这是否意味着汉代的丝绸之路,早已通过海上航线,将陆上与海洋的文明脉络串联起来?

她立刻联系肯尼亚考古团队,对方在邮件中详细描述:青铜镜出土于蒙巴萨古城的一处古代码头仓库遗址,镜面已残破,但镜背清晰刻着“自东方而来,通于四海”的汉隶,镜缘还黏附着几片中国汉代青瓷的碎片,青瓷纹样与九层妖楼出土的汉代陶器一致。“我们推测,这面镜子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西域经东南亚、印度洋,最终抵达蒙巴萨的,”邮件中写道,“仓库遗址还出土了大量波斯银币和古罗马玻璃珠,证明这里曾是多元文明交流的枢纽。”

“海上丝绸之路!”阿依古丽将邮件投影在会议室的大屏幕上,语气难掩激动,“我们之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陆上丝绸之路,却忽略了海上航线的重要性。这面蒙巴萨青铜镜,很可能是‘四海镜’体系的延伸,象征着陆海丝路的贯通。”

穆罕默德立刻调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图:“汉代的海上航线,从广州、徐闻出发,经南海、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抵达印度、斯里兰卡,再向西延伸至波斯湾、红海,最终可能抵达东非海岸。蒙巴萨作为东非重要港口,自然成为海上丝路的终点之一。”

为了验证这一推测,阿依古丽团队决定联合东南亚、印度、肯尼亚的考古机构,发起“陆海丝路青铜镜溯源计划”。他们首先前往中国广州的汉代南越国宫署遗址,这里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在遗址的一处陶器作坊中,他们发现了一批尚未烧制完成的青铜镜模具,模具上刻着的西域螺旋纹和“通于四海”字样,与蒙巴萨青铜镜完全一致。

“这证明,蒙巴萨青铜镜的铸造技术,确实源自中国汉代,”文物修复师索菲亚拿着模具,兴奋地说,“模具的年代测定为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与蒙巴萨仓库遗址的年代基本吻合,进一步证实了镜子是通过海上丝路传播的。”

随后,团队沿着古代海上丝路的路线,先后前往越南的奥黛遗址、印度的柯钦港遗址、斯里兰卡的阿努拉德普勒遗址。在奥黛遗址,他们发现了一面完整的汉代青铜镜,镜背刻着“南海航船,载镜通西”;在柯钦港遗址,出土了一批汉代铜钱和青铜镜残片,残片上的纹样与蒙巴萨青铜镜同源。

当团队终于抵达肯尼亚蒙巴萨古城时,当地考古学家带着他们来到码头仓库遗址。站在出土青铜镜的位置,阿依古丽俯身触摸着地面的泥土,仿佛能感受到千年之前,满载着青铜镜、青瓷、丝绸的汉代商船,在这里停靠卸货的繁忙场景。“仓库的墙壁上有壁画,”当地考古学家指着一处残垣,“虽然大部分已脱落,但仍能看清画着一艘带有风帆的大船,船上载着圆形器物,很可能就是青铜镜。”

团队对壁画进行了修复,完整的画面令人惊叹:一艘汉代风格的海船停靠在码头,船员正将青铜镜、青瓷搬上岸,岸上的东非商人手持象牙、香料,准备与船员交易,背景中还能看到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的身影。“这就是陆海丝路交汇的生动写照,”阿依古丽说,“青铜镜不仅是贸易商品,更是文明交流的信物,将陆上丝路的西域文明与海上丝路的东非文明紧密连接。”

在蒙巴萨期间,团队还对青铜镜上的青瓷碎片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青瓷的产地为中国浙江的越窑,与汉代海上丝路出口的青瓷来源一致。“这进一步证明,青铜镜与青瓷是同一批商船运输的货物,”张教授说,“汉代的商人通过陆海联运,将西域的青铜镜、中原的青瓷,一同销往世界各地。”

回到格尔木后,阿依古丽团队在“丝绸之路文明交流博物馆”中,新增了“陆海丝路交汇”展区。展区内通过动态地图,直观展示了汉代陆海丝绸之路的完整路线;通过全息投影,还原了蒙巴萨码头的贸易场景;还专门设置了“青铜镜之路”互动装置,游客可以沿着陆海丝路的路线,追踪青铜镜从西域到东非的传播历程。

展区开放当天,来自肯尼亚、印度、越南的考古学家共同出席开幕式。肯尼亚考古学家在致辞中说:“蒙巴萨青铜镜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东非文明与中国汉代文明的深厚联系。陆海丝路的交汇,不仅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更推动了文化、技术的交流互鉴,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