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5章 尸易无限(210)(第2页)

 

 就在“元代泉州海外贸易文物特展”热度正高时,张教授的手机突然收到一封来自广东文物局的紧急邮件——在广东广州番禺附近发现了一座明代的造船工匠墓葬,墓中可能藏有大量的明代造船图纸、航海仪器和海外贸易文物,但墓葬已遭到盗墓贼的严重破坏,部分文物被盗,当地文物局希望我们立刻前往协助抢救性发掘。
 

 “明代造船工匠墓葬!”胖子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来了精神,“明代的造船技术可是世界一流的,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就是最好的证明!这座墓葬里要是有造船图纸,咱们就能更清楚地了解明代宝船的构造了!还有航海仪器,说不定能找到郑和下西洋时用过的罗盘、海图之类的文物,咱们赶紧收拾东西去广州!”
 

 shirley杨也十分期待:“明代广州是重要的海外贸易港口和造船基地,造船工匠墓葬的发现,对研究明代的造船技术、航海事业和海外贸易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盗墓贼的破坏肯定很严重,我们得尽快出发,争取能追回更多的文物,保护好剩下的遗存。”
 

 老烟枪则开始思考发掘准备工作:“广东广州的气候炎热潮湿,夏季多雨,墓葬里的图纸和文书容易受潮腐烂,咱们得带足防潮设备、除湿机和文物修复材料。另外,明代造船工匠可能会在墓葬里放置一些造船工具和模型,这些文物比较脆弱,搬运和保存时都要格外小心。”
 

 阿贵更是兴奋不已:“明代的造船图纸和航海文书大多用汉文书写,还有可能出现详细的船舶结构标注和航线记录,我对明代航海史很感兴趣,要是能发现完整的图纸或文书,对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太重要了!咱们赶紧出发,我都等不及想看看那些造船图纸了!”
 

 我们迅速收拾好行李,告别了陈局长和福建文物局的工作人员,踏上了前往广东广州的旅程。飞机从泉州晋江机场起飞,穿过云层,下方的景色从泉州港的繁忙逐渐变成广州城的繁华。_h.u?a′n¨x`i!a¢n¢g/j`i!.+c~o^m+想到即将面对的明代造船工匠墓葬,想到可能出土的造船图纸、航海仪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期待。
 

 抵达广州白云机场时,广东文物局的林局长早已在出站口等候。他手里拿着一张墓葬勘探图,神情急切地说:“墓葬在番禺的黄埔古港附近,是当地村民在翻新老宅时发现的。盗墓贼挖了两个盗洞,其中一个已经打通了主墓室,我们在盗洞里发现了一些明代的造船工具残片和木质船模碎片,情况非常紧急。”
 

 我们跟着林局长驱车前往黄埔古港,路上,他继续介绍:“从墓葬的形制和出土的工具残片来看,墓主人很可能是明代广州造船厂的‘总匠’(负责造船的技术总管),曾参与过郑和下西洋宝船的建造,身份非常特殊。明代造船工匠的墓葬非常罕见,尤其是参与过宝船建造的工匠墓葬,这座墓的发现对研究明代造船史具有重大意义。”
 

 车子驶入黄埔古港景区,路边的古码头、古建筑与现代商铺交相辉映,远处的珠江水面波光粼粼。想到很快就能揭开明代造船工匠墓葬的神秘面纱,我们每个人都加快了脚步,期待着新一轮的发掘工作能带来更多惊喜,也盼着能再次守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让明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文明的光芒重新照亮世人。我们的文物保护之路,还在继续,而那段见证了郑和下西洋辉煌的明代造船历史,正等待着我们去唤醒……
 

 抵达黄埔古港墓葬现场时,周围已拉起了橙红色的警戒线,几顶蓝色的考古帐篷沿着古港的石阶依次排开,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吹过,帐篷的帆布发出“哗啦”的声响。林局长指着一个被帆布遮盖的盗洞说:“这个盗洞直接通向主墓室,我们用内窥镜观察过,里面堆积着不少腐朽的木板和工具残片,还有少量积水,得先抽水才能进去。”
 

 老烟枪蹲在盗洞边,用手扒开表层的泥土,指尖触到一块坚硬的物体,小心清理后露出半截生锈的铁凿:“这是明代造船用的‘船凿’,刃口还很锋利,说明墓主人确实是造船工匠。广州气候潮湿,铁器容易锈蚀,咱们得准备好除锈剂,不然文物挖出来很快就会烂掉。”
 

 shirley杨打开便携式探测仪,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密集的金属信号和木质结构信号:“下面有大量的金属工具和木质构件,应该是造船工具和船模。咱们得先搭建稳固的支撑架,防止清理时盗洞坍塌,毕竟主墓室在地下五米多,土层又松软。”
 

 阿贵则在盗洞周围的泥土里仔细搜寻,很快捡起一片带有刻痕的木板残片:“你们看!这木板上有刻度!是明代的‘造船量尺’残片,上面的‘营造尺’刻度和《天工开物》里记载的一模一样!”他用软毛刷轻轻扫去残片上的泥土,“这说明墓主人在造船时对尺寸要求非常严格,也印证了明代造船技术的规范化。”
 

 胖子扛着水泵和水管,大步走到盗洞边:“抽水的活儿交给我!等水抽干了,咱们就能进去找造船图纸了!说不定还能看到完整的宝船模型,那可比在博物馆里看复制品带劲多了!”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都在做发掘前的准备。老烟枪每天都会煮一大锅祛湿的草药水,里面加了艾草、藿香和薄荷,分发给所有人:“广州夏天又热又潮,喝这个能防中暑,还能驱蚊虫。”他还在帐篷周围撒上雄黄粉,防止蛇虫爬进帐篷——有天清晨,他就在帐篷门口发现了一条半米长的银环蛇,多亏雄黄粉起到了威慑作用。
 

 shirley杨则带着几名考古队员搭建支撑架,用钢管和钢板在盗洞周围筑起一圈防护墙,还在主墓室上方搭建了可拆卸的顶棚,防止下雨时雨水灌进墓室:“南方的雨来得急,万一发掘到一半下雨,文物被水泡了就麻烦了。”
 

 阿贵则把找到的量尺残片、船凿和木构件残片分类整理,用无酸纸小心包裹,还对照着《天工开物·舟车》篇做笔记:“《天工开物》里记载明代造船有‘船台’‘龙骨’‘肋骨’等工序,这些工具残片正好能对应上,比如这把船凿,就是用来加工龙骨的。”
 

 第四天清晨,积水终于抽干,主墓室的入口也清理完毕。我们穿上防护服,戴着安全帽,沿着狭窄的盗洞慢慢往下爬。主墓室约20平方米,顶部有残存的彩绘,隐约能看到船只航行在海浪中的图案,墙壁上还刻着一些奇怪的符号——阿贵仔细辨认后,确定是明代造船工匠记录尺寸的“暗号”,比如“三六”代表“三丈六尺”,“五二”代表“五丈二尺”。
 

 墓室中央停放着一具木质棺椁,棺椁已经严重腐朽,轻轻一碰就会掉渣。棺椁的周围散落着大量文物:十几把大小不一的船凿、斧头、刨子,几卷用丝绸包裹的图纸,还有一个约半米长的木质船模,船模的桅杆和船帆虽然已经腐朽,但船体的结构依然清晰,能看到船舱、船桨和锚的轮廓。
 

 “这船模太精致了!”胖子蹲在船模旁,眼睛发亮,“你们看这船体的弧度,还有船舱的分隔,和史书记载的郑和宝船一模一样!说不定这就是按宝船的比例缩小制作的模型!”
 

 张教授小心翼翼地拿起船模,仔细观察着船体上的刻痕:“这船模的比例是1:100,从尺寸推算,对应的宝船长度约44丈,宽度约18丈,和《明史·郑和传》里记载的‘宝船六十二艘,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完全吻合!这是研究郑和宝船形制的重要实物证据!”
 

 阿贵则将注意力放在了那几卷图纸上,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丝绸包裹,里面是几卷泛黄的麻纸,纸上用墨笔绘制着详细的船舶结构图,有龙骨图、肋骨图、桅杆图,还有锚和船桨的设计图。图纸上还标注着尺寸和制作工艺,比如“龙骨用铁力木,长三丈六尺,宽三尺”“肋骨间距一尺五寸,用杉木制作”。
 

 “这是完整的明代宝船造船图纸!”阿贵激动得声音都在发颤,“《天工开物》里虽然有造船的记载,但没有详细的图纸,这些图纸填补了空白!你们看这张桅杆图,上面还画着如何安装风帆的步骤,太珍贵了!”
 

 shirley杨在清理棺椁时,发现棺椁的角落里放着一个铜制的盒子,打开一看,里面装着几枚明代的“永乐通宝”和一张泛黄的纸,纸上写着几行字:“吾乃广州造船厂总匠陈明,永乐三年参与建造宝船,随郑和首航西洋,归后记录造船之法,藏于墓中,望后世能传之。”
 

 “原来墓主人叫陈明!”林局长兴奋地说,“《明实录》里记载永乐三年郑和下西洋前,曾在广州造船厂招募工匠,陈明很可能就是当时的技术总管!这张纸相当于他的‘墓志铭’,为我们确认墓主人身份提供了直接证据!”
 

 接下来的一周,我们都在主墓室里清理文物。阿贵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图纸的整理和解读上,他将图纸按照船舶结构分类,用相机一一拍照存档,然后对照着《明史》和《郑和航海图》,逐字逐句地解读上面的文字说明。有天深夜,他突然叫醒我们,手里举着一张图纸:“重大发现!这张图纸上画着宝船的‘水密隔舱’结构!你们看,船体被分成了十二个隔舱,每个隔舱都有独立的舱门,即使有一个隔舱进水,船也不会沉没!这是明代造船技术的重大发明,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
 

 shirley杨在修复船模时,发现船模的底部有一个小小的铜制罗盘,罗盘的指针虽然已经生锈,但盘面的刻度依然清晰。她用软布轻轻擦拭罗盘,发现盘面上刻着“永乐三年制”的字样:“这是郑和下西洋时使用的航海罗盘!和《郑和航海图》里记载的‘指南浮针’完全一致!”
 

 老烟枪则每天都会检查文物储存室的温湿度,用除湿机将湿度控制在60左右,还会定期用除锈剂处理那些金属工具:“这些船凿、斧头都是铁制的,虽然在墓里保存了几百年,但一旦接触空气,很快就会锈蚀,咱们得赶紧做防锈处理。”
 

 就在我们准备清理耳室的时候,警方传来了好消息——他们根据我们提供的盗墓贼留下的洛阳铲碎片和脚印,在广州的一个古玩市场抓获了三名盗墓贼,还缴获了大量被盗的文物,包括几卷造船图纸残片、一把完整的船凿和一个小型的木质船模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