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9章 天墓无极(24)(第2页)
“同学们,这部《天文秘录》是我们国家的珍贵文物,它诞生于战国时期,是一位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所着。这部古籍不仅记载了古代的天文知识,还隐藏着一个关于华夏龙脉的秘密。在抗日战争时期,一群英雄为了保护它,冒着生命危险,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从洛阳古墓中取出《天文秘录》,一路上被日军追杀,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将它安全地送到了延安。新中国成立后,这部古籍被送到了故宫博物院,成为了镇馆之宝。”
陈寻和孙胖子站在一旁,听着导游的讲解,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们知道,这段历史不会被忘记,英雄的事迹将会永远流传下去。年轻一代会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守护着国家的文物和历史。
离开故宫博物院后,陈寻和孙胖子来到了聚义轩茶馆。茶馆还是老样子,古色古香的建筑,红色的灯笼挂在门口,悠扬的二胡声从里面传出来,仿佛一切都没有改变。他们找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点了一壶茉莉花茶和几碟点心,有豌豆黄、驴打滚和艾窝窝。
“陈爷,你说我们这辈子,值吗?”孙胖子问道,眼神中带着一丝迷茫。
“值。”陈寻毫不犹豫地说道,“我们保护了国家的文物,为国家的独立和自由做出了贡献。虽然我们失去了很多,比如赵虎,还有我们的青春岁月,但我们也得到了很多。我们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仰,得到了内心的安宁和满足。这就足够了。”
孙胖子点了点头:“是啊,我们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仰,得到了内心的安宁和满足。这就足够了。想当年,我只是一个小古董商,整天想着怎么赚钱。是你和赵虎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我这辈子能认识你们两个,是我最大的幸运。”
两人静静地喝着茶,看着窗外的北平城。北平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景象。街道上,年轻人穿着时尚的衣服,听着流行音乐,充满了活力。但他们知道,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永远不会改变。故宫博物院依旧矗立在城市的中心,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胖子,你还记得我们当年的约定吗?”陈寻突然问道,脸上露出了笑容。
“什么约定?”孙胖子愣了一下,挠了挠头,努力回忆着。
“等抗战胜利了,我请你吃遍北平城的好吃的。”陈寻笑着说道,眼中充满了回忆。
孙胖子哈哈一笑:“当然记得!你小子,欠我的这顿饭,可都几十年了!我还以为你早就忘了呢。”
“那今天,我就兑现我的承诺。”陈寻说道,“我们去吃炸酱面,去吃卤煮,去吃烤鸭,还有你最喜欢的涮羊肉。我们要好好地吃一顿,庆祝我们的友谊,也纪念我们逝去的青春。”
两人相视一笑,眼中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他们知道,他们的故事已经结束了,但中华民族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相信,在年轻一代的努力下,中华民族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国家的文物和历史一定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聚义轩茶馆的屋顶上,洒在陈寻和孙胖子的身上。他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仿佛在诉说着一段难忘的岁月,一段关于英雄、关于文物、关于家国情怀的传奇故事。而那部《天文秘录》,则静静地躺在故宫博物院中,继续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见证着这个古老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它就像一盏不灭的火种,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聚义轩茶馆的伙计麻利地撤下空碟,换上一碟刚出炉的艾窝窝。孙胖子捏起一块塞进嘴里,含糊不清地嘟囔:“要说这北平城里的吃食,还是聚义轩最地道。当年咱们在洛阳吃的那些干粮,简直没法比。”
陈寻呷了口温热的花茶,目光透过雕花木窗望向街对面。一家新开的西式咖啡馆里,几个穿中山装的年轻人正围坐在一起,手里捧着咖啡杯热烈讨论着什么。“时代变了,”他轻声感叹,“现在的年轻人有自己的活法,也有自己的战场。”
正说着,一个穿灰色中山装的年轻人快步走进茶馆,径直来到他们桌前。“请问是陈寻先生和孙先生吗?”年轻人面带敬意,递过一封烫金信封,“我是北平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员,这是我们馆长托我送来的邀请函,请二位明天参加《天文秘录》数字化启动仪式。”
孙胖子接过信封,眯着眼睛念道:“数字化?这是啥新鲜玩意儿?”
“就是用机器把古籍上的文字和图案都录进一个叫‘电脑’的东西里,”年轻人耐心解释,“这样就算原件有损坏,后人也能看到完整的内容了。馆长说,没有二位当年的守护,就没有今天的《天文秘录》,所以一定要请二位作为特邀嘉宾出席。”
陈寻和孙胖子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欣慰。第二天上午,两人准时来到故宫博物院的学术报告厅。报告厅里座无虚席,不仅有国内的文物专家,还有不少金发碧眼的外国学者。
启动仪式上,故宫博物院的新馆长——一位留洋归来的年轻博士,亲自为陈寻和孙胖子颁发了“文物守护终身成就奖”。当奖牌挂在脖子上时,陈寻看着台下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突然觉得眼眶发热。
仪式结束后,馆长邀请他们参观数字化工作室。工作室里摆放着几台造型奇特的机器,几个穿白大褂的年轻人正小心翼翼地将《天文秘录》固定在工作台上。一台带着镜头的机器缓缓移动,屏幕上随即出现了古籍页面的高清图像。
“您看,”一位年轻的工程师指着屏幕,“通过这个技术,我们能把每个字的笔画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发现肉眼看不到的墨迹变化。这些数据会被永久保存,以后研究《天文秘录》就方便多了。”
孙胖子凑到屏幕前,啧啧称奇:“真是神了!想当年咱们抱着这宝贝东躲西藏,哪能想到还有这么一天。”
就在这时,陈寻注意到屏幕上的一个细节。在《天文秘录》最后一页的角落里,有一个模糊的符号,看起来像是一个简化的龙形图案。“这个符号,”他指着屏幕问道,“以前怎么没注意到?”
馆长和工程师对视一眼,都摇了摇头。“我们也是刚发现的,”馆长说,“这个符号被墨迹覆盖了大半,只有通过高清扫描才能看清。我们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找到类似的符号,可能是一个未被破解的密码。”
陈寻的心思瞬间活络起来。他想起当年在洛阳古墓中,石棺上也刻着类似的符号,只是当时没时间深入研究。“我能借一本《天文秘录》的影印本吗?”他问道,“我想回去研究一下这个符号。”
馆长欣然同意。当天下午,陈寻和孙胖子回到聚义轩茶馆,点了一壶茶,对着影印本仔细研究起来。那个龙形符号线条简洁,却透着一股神秘的气息,与《天文秘录》中其他的天文符号截然不同。
“你说,这个符号会不会和华夏龙脉有关?”孙胖子猜测道,“当年周教授不是说,《天文秘录》里藏着龙脉的秘密吗?”
陈寻点了点头:“很有可能。不过要破解这个符号,还需要更多的线索。我记得当年在延安,周教授研究《天文秘录》时,曾提到过一本叫《龙脉考》的古籍,据说里面记载了很多关于龙脉的符号。可惜那本书在战乱中遗失了。”
就在两人一筹莫展时,茶馆的门被推开了。一个穿蓝色长衫的老人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布包,径直来到他们桌前。“请问是陈寻先生吗?”老人问道,声音有些颤抖。
陈寻抬头一看,觉得老人有些眼熟,却一时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我是,请问您是?”
“我是周教授的学生,名叫李默。”老人说道,眼中泛起了泪光,“周教授临终前,让我把这个交给您。他说,只有您能解开《天文秘录》的最终秘密。”
李默打开布包,里面是一本泛黄的线装书,封面上写着“龙脉考”三个大字。陈寻和孙胖子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没想到这本遗失多年的古籍,竟然会以这样的方式出现。
“周教授是怎么找到这本书的?”陈寻问道。
“抗战胜利后,周教授一直在寻找《龙脉考》,”李默回忆道,“直到1948年,他在一个旧货市场偶然发现了这本书。可惜当时他身体已经很不好了,没来得及深入研究就去世了。他说,这个龙形符号是龙脉的‘钥匙’,只要解开它,就能找到华夏龙脉的核心位置。”
陈寻翻开《龙脉考》,里面果然记载了很多与龙脉相关的符号和文字。经过几天的研究,他终于破解了那个龙形符号的秘密。原来,这个符号代表着“昆仑之眼”——传说中华夏龙脉的源头,位于昆仑山的深处。
“昆仑之眼?”孙胖子惊讶地说道,“那地方不是当年我们和血骷髅组织交手的地方吗?难道龙脉的核心就在那里?”
“很有可能,”陈寻说道,“当年血骷髅组织之所以要抢夺《天文秘录》,恐怕也是为了寻找龙脉的秘密。如果能找到昆仑之眼,不仅能保护龙脉,还能为国家带来福祉。”
然而,要去昆仑山寻找昆仑之眼并非易事。昆仑山地形复杂,气候恶劣,而且还有很多未知的危险。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已经老了,身体早已不如当年。
“陈爷,要不我们把这个秘密告诉国家?”孙胖子建议道,“让专业的探险队去寻找昆仑之眼,我们在后方提供支持。”
陈寻摇了摇头:“这个秘密太过重要,不能轻易告诉别人。而且,只有我们知道《天文秘录》和《龙脉考》的关联,别人不一定能解开其中的谜团。我决定了,我们亲自去一趟昆仑山。”
孙胖子愣了一下,随即坚定地说道:“好!陈爷,我陪你去!就算是死在昆仑山,我也无怨无悔!”
几天后,陈寻和孙胖子收拾好行装,踏上了前往昆仑山的旅程。他们乘坐火车到了兰州,然后换乘汽车,朝着昆仑山的方向进发。一路上,他们看到了连绵的雪山、辽阔的草原和荒凉的戈壁,心中充满了感慨。
经过几天的奔波,他们终于抵达了昆仑山脚下的一个小镇。小镇上的居民大多是牧民,看到他们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都露出了好奇的神色。陈寻和孙胖子找了一家客栈住下,开始打听前往昆仑山深处的路线。
客栈老板告诉他们,昆仑山深处有一个叫“死亡谷”的地方,那里气候恶劣,经常发生暴风雪和雪崩,而且还有很多野生动物,很少有人敢进去。“据说死亡谷里还有鬼火,很多进去的人都再也没有出来过。”老板压低声音说道。
陈寻和孙胖子知道,死亡谷很可能就是昆仑之眼的所在地。他们没有退缩,第二天一早,就带着足够的食物和水,朝着死亡谷进发。
进入死亡谷后,天气变得越来越恶劣。寒风呼啸,雪花飞舞,能见度不足十米。他们小心翼翼地前进着,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艰难。孙胖子的体力渐渐不支,陈寻只好扶着他,慢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