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9章 天墓无极(44)
敦煌的风沙比想象中更烈,十月的阳光把鸣沙山的沙丘晒得发烫,我站在莫高窟九层楼前,手里攥着那条陌生短信,指尖被风沙吹得发涩。陈九爷跟在我身后,手里的拐杖敲着地面,发出“笃笃”的声响,他看着眼前连绵的洞窟群,眉头皱成了川字:“莫高窟藏着的秘密多了去了,壁画、经卷、彩塑,哪一个都能牵出一堆故事,可这短信里只说‘下一个秘密’,连个具体方向都没有,咱们跟瞎猫抓老鼠似的。”
我掏出手机,把短信翻出来又看了一遍——“下一个秘密,在敦煌莫高窟”,没有发件人,没有时间,只有这短短十个字。之前保护文明火种时,那位神秘的守墓人老人说过“华夏大地还有很多秘密等着你们去发现”,这条短信会不会和他有关?或者,是还有其他像我们一样守护文明的人在传递线索?
“先找熟人问问吧。”我收起手机,朝着莫高窟研究院的方向走去。之前研究西夏文物时,我认识了研究院的李教授,他毕生都在研究莫高窟的壁画和经卷,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
研究院在莫高窟景区的东侧,是一栋不起眼的两层小楼,门口种着几棵耐旱的沙枣树。我们走进院子时,李教授正蹲在地上整理一堆刚修复好的经卷,看到我们,他立刻站起身,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许砚?陈九爷?你们怎么来了?快进屋坐!”
进了屋,李教授给我们倒了两杯热茶,又拿出一碟敦煌特产的杏干:“你们这次来,是为了莫高窟的文物?还是有其他事?”
我把那条短信递给李教授,又简单说了我们之前保护文明火种的经历,最后问道:“李教授,您在莫高窟研究这么多年,有没有听说过什么‘秘密’?比如没对外开放的洞窟,或者壁画里藏着的线索?”
李教授接过手机,反复看了几遍短信,眉头渐渐皱了起来:“‘下一个秘密’……莫高窟确实有几个没对外开放的洞窟,其中最神秘的是‘第168窟’。那个洞窟在崖壁的最深处,据说里面藏着一幅‘飞天授宝图’,壁画上画着一位飞天仙女,手里托着一个发光的宝盒,旁边还有一行古藏文,没人能破解。而且,那个洞窟的入口被一道石墙封死了,我们尝试过几次打开,都没成功。”
“飞天授宝图?”我心里一动,“会不会和文明火种有关?或者,那个宝盒里藏着什么重要的东西?”
李教授摇了摇头:“不好说。第168窟是唐代开凿的,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关于它的记载很少,只在一些残存的经卷里提到过‘飞天携宝,藏于漠北’,具体是什么宝,没人知道。而且,那个洞窟的位置很隐蔽,一般人根本找不到,你们的短信提到‘秘密’,说不定就是指它。”
陈九爷放下茶杯,眼神变得严肃起来:“不管是不是,咱们都得去看看。李教授,您能带我去第168窟的位置吗?”
李教授犹豫了一下:“那个洞窟没对外开放,而且很危险,里面可能有塌方的风险……不过,既然你们有线索,我就带你们去看看,但必须小心,不能破坏里面的文物。”
我们跟着李教授,沿着莫高窟崖壁下的小路往前走。崖壁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洞窟,有的洞窟门口挂着门帘,有的则用铁栅栏封着,游客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沿着指定的路线参观,热闹非凡。而我们则越走越偏,最后来到一处偏僻的崖壁前,这里没有任何标识,只有一道厚厚的石墙,石墙上布满了青苔和风沙留下的痕迹。
“这就是第168窟的入口。”李教授指着石墙,“我们用仪器探测过,石墙后面确实有一个洞窟,而且面积不小,但石墙很坚固,至少有一米厚,用普通的工具根本打不开。”
我走上前,用手摸了摸石墙,指尖能感觉到石墙的冰冷和粗糙。石墙的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凹槽,形状像是一个飞天的轮廓,凹槽里刻着一些细小的纹路,看起来像是某种密码。
“你们看这个凹槽。”我指着凹槽,“形状和李教授说的‘飞天授宝图’里的飞天很像,说不定需要特定的‘钥匙’才能打开。”
秦越和张教授接到我的电话后,也连夜赶到了敦煌。秦越看到石墙上的凹槽,立刻拿出笔记本,仔细记录下里面的纹路:“这些纹路是唐代的‘云纹密码’,需要按照特定的顺序触摸,才能触发机关。我之前在一本唐代的古籍里见过类似的密码,只要找到正确的顺序,石墙就能打开。”
张教授则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石墙的材质:“石墙是用敦煌当地的砂岩砌成的,虽然坚固,但年代久远,可能存在裂缝,打开的时候要小心,避免塌方。”
接下来的几天,秦越一直在研究云纹密码的顺序,我们则在莫高窟的其他洞窟里寻找线索。在第323窟的“张骞出使西域图”壁画上,我们发现了一处与云纹密码相似的纹路,壁画上的张骞手里拿着一根权杖,权杖上的云纹排列顺序,正好和石墙上凹槽里的纹路对应。
“找到了!”秦越兴奋地拿着笔记本跑过来,“第323窟壁画上的云纹顺序,就是打开石墙的密码!我们现在就去试试!”
我们再次来到第168窟的入口,秦越按照壁画上的云纹顺序,用手指依次触摸石墙上凹槽里的纹路。当他触摸到最后一个纹路时,石墙突然发出一阵“嘎吱嘎吱”的响声,缓缓向一侧移动,露出一个黑漆漆的洞口。
洞口里散发着一股潮湿的霉味,还夹杂着一丝淡淡的檀香。我们拿出手电筒,依次走进洞窟。洞窟内部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大概有二十多平方米,四壁上都画着壁画,正中央的墙壁上,赫然就是李教授所说的“飞天授宝图”。
壁画上的飞天仙女身着飘带,姿态优美,手里托着一个金色的宝盒,宝盒散发着柔和的光芒,周围环绕着祥云和飞天。宝盒的下方,刻着一行古藏文,旁边还有一行小小的汉字——“定风珠在此”。
“定风珠?”张教授惊讶地说,“传说中,定风珠是上古时期的宝物,能平息一切风沙,保护一方土地免受风沙侵袭。敦煌地处沙漠边缘,常年受风沙困扰,如果真的有定风珠,那对敦煌来说,就是天大的好事!”
我走到壁画前,仔细观察着宝盒的位置。宝盒的下方,有一个小小的暗格,看起来像是用来存放定风珠的。我用手轻轻推了推暗格,暗格缓缓打开,里面放着一个红色的锦盒。
我小心翼翼地打开锦盒,里面果然放着一颗拳头大小的珠子,珠子通体透明,里面似乎有气流在流动,散发着淡淡的蓝光——这就是定风珠!
“太好了!我们找到定风珠了!”秦越兴奋地说,“有了定风珠,就能保护敦煌免受风沙侵袭,还能保护莫高窟的文物!”
就在我们高兴的时候,洞窟突然剧烈震动起来,顶部的石块不断掉落,壁画也开始出现裂缝。“不好!洞窟要塌方了!”王警官大喊一声,“快出去!”
我们立刻转身,朝着洞口跑去。就在我们快要冲出洞口时,我突然想起壁画上的古藏文还没破解,于是又跑回去,用手机拍下古藏文的照片,然后才跟着大家冲出洞窟。
我们刚冲出洞窟,石墙就“轰隆”一声关上了,洞窟顶部的石块不断掉落,很快就将洞口掩埋。我们瘫坐在地上,大口喘着气,看着被掩埋的洞口,心里既庆幸又遗憾。庆幸的是我们成功找到了定风珠,遗憾的是没能破解古藏文的意思,也没能仔细研究洞窟里的其他壁画。
“定风珠是敦煌的宝物,应该留在敦煌,用来保护这里的土地和文物。”我看着手里的定风珠,对李教授说,“李教授,您是莫高窟的专家,定风珠就交给您保管吧,希望它能为敦煌带来好运。”
李教授接过定风珠,激动得热泪盈眶:“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为敦煌做的一切!有了定风珠,莫高窟的文物就能得到更好的保护,敦煌的风沙也能得到缓解,这是功德无量的好事啊!”
我们将定风珠交给李教授后,又在敦煌待了几天,协助研究院的工作人员研究定风珠的用法。在定风珠的作用下,敦煌的风沙果然明显减少了,莫高窟周围的植被也渐渐茂盛起来,整个敦煌都焕发出新的生机。
离开敦煌的前一天,我们收到了一封匿名信,信里只有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座古老的寺庙,寺庙的门口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大昭寺”三个字,旁边还有一行小字:“下一个秘密,在西藏大昭寺。”
我拿着照片,心里明白,新的冒险又要开始了。西藏大昭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里面藏着无数的文物和秘密,这次的秘密,又会是什么呢?
我们收拾好行李,踏上了前往西藏的旅程。飞机飞越雪山时,我看着窗外连绵的雪山,心里充满了期待。我知道,前方的道路一定充满了挑战,但我也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守护好华夏大地的每一个秘密,传承好华夏文明的每一份遗产。
到达拉萨后,我们立刻前往大昭寺。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的中心,寺庙的金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无数信徒在寺庙门口虔诚地跪拜,嘴里念着经文。我们走进寺庙,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寺庙里的殿堂和文物。
在大昭寺的主殿里,我们看到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佛像,佛像周围环绕着无数的酥油灯,散发着温暖的光芒。佛像的左侧,挂着一幅古老的唐卡,唐卡上画着一位藏传佛教的高僧,手里拿着一本经卷,经卷上写着一些神秘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