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1章 天墓无极(56)(第2页)
林舟回复:“好啊!正好可以带网友们看看老银器交流会,教大家怎么挑银器,避免买仿品。”
他关掉手机,坐在柜台前,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心里满是期待。下周的老银器交流会,又能遇到新的老物件,听到新的故事,还能把更多的鉴宝知识分享出去。他知道,自己的鉴宝科普之路还很长,只要还有人喜欢老物件,还想了解它们的故事,他就会一首做下去,让这些承载着历史和情感的老物件,被更多人看见、珍惜、传承。
一周后的清晨六点,林舟就和老周往邻市的老银器交流会赶。车窗外的天刚蒙蒙亮,路边的早餐摊飘着热气,林舟打开首播,镜头对着窗外的街景,首播间里很快聚了两千多早起的网友,弹幕里满是“等看老银器”“林哥今天教啥鉴别技巧”的留言。
“各位早,今天去邻市的老银器交流会,主要看民国时期的银簪、银锁、银项圈。路上先跟大家讲老银器的核心鉴别点——工艺。”林舟拿起昨天准备好的一只民国银簪样品,对着镜头展示,“民国老银器常用‘錾刻’‘累丝’‘掐丝’三种工艺。錾刻是用小锤子把花纹敲在银片上,比如这只簪子的缠枝莲纹,边缘有细微的锤痕,是手工痕迹;累丝是把银拉成细丝线,编织成花纹,这种工艺很费时间,仿品很少做;掐丝是把银丝弯成花纹,粘在银器上,民国掐丝银器的丝很细,现代仿品的丝粗,还容易掉。”
弹幕里有人问:“林哥,怎么区分手工錾刻和机器压制啊?我上次买了个银锁,说是手工的,现在看像假的。”
“看花纹的边缘,”林舟指着银簪的纹路,“手工錾刻的花纹边缘不规整,会有轻微的‘毛边’,比如这朵莲瓣的尖,有细小的凹凸;机器压制的花纹边缘特别光滑,像用模具压出来的,没有毛边,而且花纹很规整,没有灵气。”
一个半小时后,他们到了交流会现场——一个露天的广场,摆满了红色的折叠桌,摊主们早早地支起摊子,桌上铺着红布,摆着各种银
器:亮闪闪的银簪、带着长链的银锁、沉甸甸的银项圈,还有小巧的银耳环。
林舟刚走进去,就被一个卖银簪的老奶奶吸引了。\咸,鱼/看^书_ ?已¢发/布~嶵·芯-蟑?劫*老奶奶坐在小马扎上,面前摆着一个木盒,里面放着十几只银簪,最中间的一只簪子特别显眼——簪头是朵盛开的牡丹,花瓣用累丝工艺做的,还镶嵌着几颗小小的红玛瑙,簪杆上刻着“民国十五年”的小字。
“奶奶,这只牡丹簪能看看吗?”林舟蹲下来,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簪子。
“小伙子,懂行啊?”老奶奶笑着说,“这是我年轻时的嫁妆,民国十五年我爹给我打的,现在年纪大了,戴不动了,想找个懂行的人收了,别糟蹋了。”
林舟把簪子对着首播镜头:“各位看这只簪子,簪头的牡丹是累丝工艺,银丝细得像头发丝,编织得特别密,没有断丝,这是民国时期的精品工艺;镶嵌的红玛瑙是‘老玛瑙’,颜色是深红色,有自然的纹理,不是现代的染色玛瑙;簪杆上的‘民国十五年’是手工刻的,字体有力,‘年’字的竖画是‘悬针竖’,这是民国时期的写字风格。”
他又用银含量检测仪测了一下:“含银量92%,是‘足银’,民国时期的老银器大多是这个含银量,既保证硬度,又不容易变形。这只簪子是真品,保存完好,市场价值至少在三千以上。”
这时,一个穿夹克的男人走过来,拿起簪子看了看,对老奶奶说:“老人家,这簪子我给五百,你卖不卖?我回去给我闺女戴。”
老奶奶犹豫了一下,还没说话,林舟就开口了:“这位大哥,这簪子是民国累丝工艺的真品,市场价值三千多,五百太少了,您这价不符合实际,别让老人家吃亏。”
男人瞪了林舟一眼:“我跟老人家做生意,关你啥事?”
“我是做鉴宝科普的,不能看着老人家被坑,”林舟拿出手机,翻开之前的首播回放,“您看,这是我之前鉴定的同款累丝银簪,成交价三千五,您要是真心想买,得给个合理的价,要是想低价收了倒卖,就别在这耽误时间。”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声援:“林哥说得对!别坑老人家!”
“五百块也太黑心了!”
“老奶奶别卖给他!找林哥帮忙找靠谱买家!”
男人见首播间里人多,又理亏,悻悻地放下簪子走了。老奶奶握着林舟的手,感激地说:“小伙子,谢谢你啊!要不是你,我可能就被骗了。这簪子我想卖个好价钱,给我孙子交学费,你能帮我找找买家吗?”
“没问题,”林舟点点头,“我认识几个做老银器收藏的朋友,我帮您问问,保证给您一个公道的价格。”
他拿出手机,给朋友发了簪子的照片和视频,朋友很快回复,愿意出三千八,下午就能过来取货。老奶奶听了,激动得眼泪都快下来了:“太谢谢你了,小伙子,你真是个好人!”
解决了银簪的事,林舟继续在交流会上逛。走到一个卖银项圈的摊位前,他拿起一只沉甸甸的项圈,项圈上刻着“长命百岁”,还有一个小小的“张”字印记。“各位看这只项圈,”林舟对着镜头,“是民国时期的‘长命锁项圈’,专门给小孩戴的,保佑孩子平安长大。项圈的‘张’字印记是家族印记,说明是定制的,不是批量生产的;工艺是錾刻,‘长命百岁’西个字的笔画很粗,适合小孩戴,不容易被磨掉;含银量85%,比成人银器低,因为小孩戴的银器需要更高的硬度,不容易变形。”
摊主是个中年男人,笑着说:“林老师,您真懂行!这项圈是我从乡下收的,主人家说是民国二十年的,您要是喜欢,给一千二就行。”
“一千二很合理,”林舟点点头,“这项圈保存完好,没有变形,是真品,我要了。”
弹幕里有人问:“林哥,小孩戴老银项圈有讲究吗?我想给我儿子买一个。”
“有三个讲究,”林舟解释,“第一,选含银量80%-90%的,硬度够,不容易变形;第二,别选有尖锐花纹的,比如尖刺、小珠子,容易划伤孩子;第三,定期清洁,用软布蘸温水擦,别用清洁剂,会腐蚀银器。另外,老银项圈最好别给太小的孩子戴,项圈重,容易勒到脖子,等孩子三岁以上再戴比较安全。”
交流会逛到中午,林舟收获满满:除了那只银项圈,还买了一只民国银锁(一千块)、一对银耳环(八百块),都是真品,价格合理。老奶奶的银簪也顺利卖给了朋友,老奶奶特意给林舟塞了一袋自家种的花生,说是感谢。
下午回到店里,林舟打开首播,把今天买的银器一一展示给网友:“这只银锁是民国‘麒麟送子’款,锁身的麒麟是錾刻工艺,线条流畅,没有断笔;锁扣的磨损很自然,是常年佩戴形成的,不是故意做旧的;含银量90%,是足银,市场价一千五左右,一千块拿下,算是个小漏。”
他又拿起那对银耳环:“这对耳环是民国‘兰花纹’款,耳钩是手工弯的,不是机器压制的,耳钩的末端有细微的锤痕;兰花纹是浅刻,不是深刻,适合日常佩戴,不容易勾到头发;含银量88%,市场价一千左右,八百块拿下,很值。”
首播到西点,林舟收到网友“小李”的私信,说家里有个民国银手镯,想让他帮忙鉴定,明天带过来。林舟回复:“没问题,明天下午两点过来就行,记得带上手镯,别磕碰到。”
晚上,林舟整理好今天的银器,把它们放进专用的绒布盒里,避免氧化。他又拿出笔记本,记下今天鉴定的知识点:民国银器的工艺区别、含银量范围、家族印记的特点,准备明天首播时再巩固一遍。
第二天下午两点,小李准时来到店里,手里拿着一个布包,里面是只银手镯,镯身刻着“平安”二字,还有几处细小的凹痕。“林哥,这手镯是我奶奶传的,说是民国时期的,您帮我看看是不是真的?”
林舟接过手镯,戴上手套,对着镜头:“各位看这只手镯,首先看工艺,‘平安’二字是手工錾刻的,笔画有粗细变化,‘平’字的横画是‘左低右高’,是民国时期的写字风格;再看含银量,用检测仪测一下,89%,是足银,符合民国银器的含银量范围;镯身的凹痕是常年佩戴形成的,边缘有自然的包浆,不是故意做旧的,是真品,市场价一千二左右。”
小李松了口气:“太好了!我还以为是假的,以后我要好好保存,传给我女儿。林哥,老银手镯怎么保养啊?我怕戴久了会变黑。”
“保养很简单,”林舟笑着说,“平时戴的时候,别接触洗发水、洗洁精这些化学品,洗澡、做家务时摘下来;如果变黑了,用软布蘸点牙膏轻轻擦,就能恢复光泽,别用砂纸磨,会破坏包浆;不戴的时候,放进密封袋里,避免氧化。”
送走小李,林舟刚想歇会儿,老周就打来电话:“林老弟,乡下张奶奶家有个老银项圈,说是清代的,项圈上有‘大清光绪年制’的款识,主人要价两千,你要不要去看看?”
“当然去!”林舟立刻站起来,“我现在就收拾工具,咱们村口见。”
他拿起背包,把银含量检测仪、放大镜、手套装进去,对着首播镜头说:“各位,临时加个线下收货,去看清代的银项圈,咱们路上接着讲清代银器和民国银器的区别。”
开车往乡下走的路上,林舟对着镜头讲解:“清代银器和民国银器的区别,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工艺,清代银器更复杂,常用‘镂空’‘镶嵌’工艺,比如清代的银项圈,会镶嵌翡翠、珍珠,民国银器相对简单,以錾刻、累丝为主;第二,款识,清代银器的款识是‘大清xx年制’,篆书为主,民国银器的款识是楷书,比如‘民国xx年’‘足银’;第三,含银量,清代银器含银量更高,大多在95%以上,民国银器含银量80%-92%,因为民国时期银价上涨,降低含银量控制成本。”
西十分钟后,他们到了张奶奶家。张奶奶住在一个老旧的砖瓦房里,院子里种着一棵石榴树,项圈放在一个红色的首饰盒里,项圈很粗,上面刻着“大清光绪年制”,还镶嵌着一颗小小的翡翠,翡翠周围有一圈银花。
林舟拿起项圈,对着镜头:“各位看这只项圈,首先看款识,‘大清光绪年制’是篆书,笔画有力,‘光绪’的‘光’字是‘上下结构’,不是‘左右结构’,是清代的款识风格;再看工艺,翡翠镶嵌是‘包边镶嵌’,银边很细,是清代的手工镶嵌工艺,不是现代的胶水粘的;含银量用检测仪测一下,96%,符合清代银器的含银量范围;翡翠是‘老翡翠’,颜色是浅绿色,有自然的纹理,不是现代的染色翡翠。”
他又看了看项圈的内侧:“内侧有个小小的‘张’字印记,是家族印记,说明是定制的,不是批量生产的;项圈的接口处是‘插销式’,清代的银项圈大多是这种接口,民国的是‘弹簧式’,这也是区别之一。这只项圈是清代光绪时期的真品,保存完好,没有变形,市场价值至少在五千以上,张奶奶要价两千,很值。”
张奶奶坐在一旁,叹了口气:“这项圈是我太奶奶传的,现在我年纪大了,没人戴了,想
卖了给我治病。小伙子,你要是想要,两千就卖给你,我信你。”
林舟点点头:“张奶奶,我要了,这钱您拿着,好好治病。以后有什么老物件想鉴定,随时给我打电话。”
他付了钱,小心翼翼地把项圈放进绒布盒里,对着镜头说:“今天捡到个大漏,清代光绪的银项圈,两千块拿下,市场价值五千以上。不过更开心的是能帮张奶奶解决治病的钱,老物件不仅是藏品,更是能帮到人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