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5章 天墓无极(130)(第3页)
夜色渐浓,星星逐渐出现在夜空中,照亮了平静的海面。苏清鸢和林深站在海滩上,听着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心中满是宁静和希望。他们知道,属于他们的海洋守护之路还在继续,属于全球海洋的美好未来,正在他们的手中一点点变为现实。
南极科考船穿过最后一道浮冰带时,苏清鸢正站在甲板上,裹着厚厚的抗寒服,看着远处连绵的冰山在阳光下泛着晶莹的蓝光。林深拿着一份刚打印出的监测数据,快步走来,指尖在数据单上划出一道曲线:“南极半岛附近的海水温度比去年同期升高了0.8摄氏度,阿德利企鹅的繁殖地已经向南极内陆迁移了15公里,我们得尽快找到新的监测点,否则下个月的繁殖季数据可能会缺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银纹鲛人裹着特制的保温潜水服,从船舱里探出头来,语气带着几分兴奋:“水下监测机器人已经部署完毕,刚传回的画面里拍到了一群威德尔海豹,它们的种群数量比上次科考记录多了20%,说明这片海域的磷虾资源还比较充足。”
这次南极之行,联盟不仅要建立海洋生态监测站,还要协助当地科考团队研究南极冰藻的变化——这种藻类是磷虾的主要食物来源,一旦冰藻数量减少,整个南极食物链都会受到影响。苏清鸢接过林深手中的数据单,目光落在“冰藻覆盖率”那一栏:“覆盖率比五年前下降了12%,虽然暂时还能维持磷虾的生存,但如果温度持续升高,明年可能会出现危机。我们得在监测站里加装‘冰藻培育舱’,尝试人工培育抗高温的冰藻品种。”
三天后,科考团队在南极冰盖边缘选定了监测站的位置。当第一根监测桩被固定在冰面上时,远处突然传来一阵企鹅的叫声——一群阿德利企鹅排着整齐的队伍,摇摆着走过雪地,似乎在好奇地打量这些“外来者”。苏清鸢拿出相机,拍下这一幕,镜头里,黑白相间的企鹅群与洁白的雪地、湛蓝的天空构成了一幅纯净的画面。
“小心脚下!”林深突然拉住苏清鸢的手臂,她刚才差点踩进一处被积雪覆盖的冰裂缝。裂缝深不见底,透过积雪的缝隙,能看到下方漆黑的海水,让人不寒而栗。“南极的冰面变化很快,每天都要重新标记安全路线,”林深拿出卫星定位仪,在裂缝周围标注出红色警示区,“我们的监测站必须避开这些不稳定的冰盖区域,否则一旦冰盖崩塌,设备就全毁了。”
就在科考团队紧锣密鼓地搭建监测站时,水下监测机器人突然传回异常数据——南极大陆架附近的一处冰架出现了大面积的融化,融化的海水中检测到了高浓度的“甲烷气泡”。“这是冰架下的冻土层融化导致的,”苏清鸢立刻召集团队开会,“甲烷是强效温室气体,一旦大量释放,会加速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我们必须立刻派潜水员下去探查,确定冻土层融化的范围。”
银纹鲛人主动请缨:“我去吧,我的抗寒潜水服能承受零下30度的低温,而且我对水下环境更熟悉,能更快找到冻土层的融化点。”
苏清鸢点点头,再三叮嘱:“一定要注意安全,一旦遇到危险,立刻发出求救信号,我们会马上派救援机器人支援。”
银纹鲛人穿戴好装备,跳入冰冷的海水中。水下的能见度很低,只有潜水服上的探照灯能照亮前方几米的范围。随着下潜深度增加,周围的水温越来越低,潜水服的保温系统开始全力运转。大约下潜到50米时,银纹鲛人终于看到了冻土层的融化区域——一片面积约足球场大小的海底,原本坚硬的冻土层出现了无数裂缝,甲烷气泡正从裂缝中源源不断地涌出,像一串串珍珠升向海面。
“找到融化点了,面积很大,至少有1000平方米,”银纹鲛人通过通讯器汇报,“冻土层下面还有更复杂的裂缝网络,甲烷还在持续释放,我需要安装监测设备,实时追踪释放量。”
在水面团队的配合下,银纹鲛人在融化区域周围安装了8个甲烷监测仪。当最后一个监测仪安装完毕时,他突然发现不远处的冰架底部出现了一道新的裂缝,裂缝正在快速扩大,大量的冰块开始脱落。“不好,冰架要崩塌了!”银纹鲛人立刻向水面撤离,就在他浮出水面的瞬间,身后传来“轰隆”一声巨响,巨大的冰块坠入海中,掀起的巨浪差点将科考船掀翻。
“你没事吧?”苏清鸢一把拉住刚爬上船的银纹鲛人,看着他冻得发紫的脸颊,心中满是担忧。
银纹鲛人摇摇头,笑着说:“我没事,幸好撤离及时。监测仪已经开始工作,从初步数据来看,甲烷的释放量每小时都在增加,我们得尽快制定应对方案。”
林深立刻调出全球气候模型,在电脑上模拟甲烷持续释放的影响:“如果按照现在的释放速度,未来三个月内,南极地区的温度可能会再升高1摄氏度,到时候会有更多的冰架融化,释放出更多的甲烷。我们必须在监测站里加装‘甲烷捕捉装置’,同时联系全球的气候研究机构,共同制定减排计划。”
接下来的两周,科考团队在监测站周围安装了12套甲烷捕捉装置。这种装置能将海水中的甲烷气泡收集起来,通过特殊的管道输送到储存罐中,再由科考船运回大陆进行处理。同时,苏清鸢通过联盟的全球通讯网络,召集了30多个国家的气候专家,召开了“南极甲烷防控紧急会议”,最终达成了《南极甲烷减排共识》,各国承诺将在未来五年内,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再减少20%,并投入资金研发更高效的甲烷捕捉技术。
当科考团队完成监测站的建设,准备离开南极时,阿德利企鹅的繁殖季刚好开始。苏清鸢站在甲板上,看着远处冰面上的企鹅巢穴,心中满是欣慰。林深拿着相机,拍下了一只企鹅妈妈正在给幼崽喂食的画面:“等明年我们再来时,希望能看到更多的企鹅幼崽,希望这片纯净的土地能永远保持它的美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银纹鲛人望着南极的冰山,轻声说:“南极的生态太脆弱了,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去保护。未来,我们可以在南极和北极之间建立‘极地生态走廊’,帮助极地生物在气候变暖时找到新的栖息地,就像我们在温带海域建立的跨洋生态走廊一样。”
苏清鸢点点头:“这是个好主意,我们回去后就可以开始制定计划。无论是南极、北极,还是赤道附近的海域,都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片海洋。”
科考船驶离南极海域时,苏清鸢收到了来自非洲监测站的消息——当地的渔民在生态走廊附近发现了一群罕见的座头鲸,这是近30年来首次在非洲东海岸观测到座头鲸的大规模迁徙。同时,南海的“世界自然遗产”申报也传来了好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在明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为南海珊瑚礁保护区颁发证书。
“看来我们的努力都在慢慢见效,”苏清鸢看着窗外的大海,心中满是希望,“非洲的座头鲸、南极的企鹅、南海的珊瑚,每一个好消息都在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下去,海洋生态一定会越来越好。”
林深拿出一份新的工作计划,上面详细列出了未来一年的任务:“我们接下来要去印度洋的马尔代夫,帮助当地建立珊瑚礁修复基地;然后去北欧的挪威,协助维京后裔保护北大西洋的鳕鱼种群;明年年初,还要去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口,研究热带雨林与海洋生态的相互影响。”
银纹鲛人笑着说:“鲛人族也会派出更多的战士,协助你们在全球开展海洋保护工作。沧溟城的‘深海生态研究中心’已经发现了三种新的深海藻类,这些藻类能净化海水,还能为深海生物提供食物,我们可以在全球的深海区域推广种植。”
苏清鸢接过工作计划,指尖在“马尔代夫珊瑚礁修复基地”那一行轻轻划过:“马尔代夫的珊瑚礁因为海水升温,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白化现象,当地的旅游业和渔业都受到了很大影响。我们这次去,不仅要修复珊瑚礁,还要帮助当地居民发展‘生态旅游’,让他们在保护海洋的同时,也能获得经济收益,这样才能让海洋保护的理念真正扎根在当地。”
科考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向着下一个目的地前进。苏清鸢站在甲板上,任凭海风拂过脸颊,心中满是坚定。她知道,海洋保护的路还很长,未来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气候变暖、海洋污染、过度捕捞,每一个问题都需要全球人类共同努力去解决。但她也相信,只要像在南极、非洲、南海那样,始终怀揣着对海洋的敬畏和热爱,始终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这天晚上,苏清鸢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海洋是地球的蓝色心脏,它孕育了生命,滋养了万物。我们今天所做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在为未来的海洋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或许,这颗种子需要很多年才能发芽、开花,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终有一天,我们会看到一个充满生机、纯净美丽的海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世界。”
写完日记,苏清鸢走到甲板上,看着夜空中的星星。星星倒映在海面上,像无数颗钻石撒在蓝色的绸缎上,美丽而宁静。她知道,属于他们的海洋守护之路还在继续,属于全球海洋的美好未来,正在他们的手中一点点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