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小将,今川不息霓虹战国足球小将

第40章 试锏(第3页)

 

 能信这种批话的多半是中文都学不好,常把“撒手锏”读成“杀手锏”——完蛋,笔者输入法也一次性就把“杀手锏”打出来了……回旋镖了属于是,?(???;)?=3=3=3
 

 由于标枪枪身多为竹木制品,标枪枪头装在白木杆儿等长棍状物体上也能当红缨枪、长矛这种长柄武器用,因此在追求证据的中国史学界,由于竹木等材料无法长期保存至出土,因此常有憨批认为中国古代和古罗马、古马其顿、古希腊不同,很少用标枪。
 

 但实际上,就算不考虑那些小体矛头可以当做标枪枪头,就“撒手锏”这个词,也该知道中国古代不缺可以用于投掷的武器。它的本意就是持锏人把有尖端的锏撒手而出,对敌人造成极大杀伤的意思。
 

 当然了,锏这种武器最主要的用途还是用于砸重甲部队“开罐”,或者是当马上部队在长枪、马槊等戳中敌人后因反作用力而短时间内难以抽出时,用以自卫或欺负无长柄武器的步兵。尤其是在没有在前端设置锥刺以牺牲破甲力来增强穿甲力的情况下,锏更适合对付重甲单位。
 

 然而,作为一种重武器,锏与狼牙棒、长棍、战锤和连枷等其他真正“重”的武器相比,自重通常不会超过五公斤。这个重量限制对于需要依靠战马提供动力的骑兵来说可能影响不大,但如果只靠人力挥舞,那么在面对中国古代步人甲、西方骑士老爷们所穿的几十斤重的重甲时,其“开罐”能力就会略显不足。毕竟,要想打破如此厚重的盔甲,需要足够的力量和冲击力。
 

 但在日本这个地方,由于他们的铠甲——不管是学习中国扎甲的具足,还是目前 16 世纪开始学习西方板甲的南蛮胴,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铠甲比起原装货来说,不仅重量更轻,而且厚度也更薄。这让金试真觉得,虽然锏这种武器在破甲能力方面只能算是二流水平,但在日本的古战场上,它仍然具有相当大的价值。毕竟,面对这样轻薄的铠甲,锏的攻击力还是能够造成一定威胁的。
 

 原本,这类“开罐器”武器在火绳枪等热武器兴起,甲胄从西洋式板甲、中国重扎甲等向棉甲甚至无甲转变后(不是板甲、重扎甲防不了热武器子弹,而是扛不住热武器子弹的冲击力,如果换成纤维致密的内衬铁片的棉甲,可以借助布纤维减少冲击力,削弱杀伤,《康熙王朝》等清朝历史正剧里的八旗兵的甲胄,就是典型的棉甲),由于战场上“铁罐头”的减少而退出历史舞台——钝器抡圆了才能砸死棉甲或无甲人,而火枪前端加个军刺刺刀,一刺一戳不比钝器轻松?
 

 但到现在,锏仿佛可以在日本大规模使用火器前焕发第二春。
 

 山本勘藏查看了木人之后:“馆主大人、五郎大人!这一下,穿透二重具足和中间木人,人体远不如木人。此兵器,确实好!”
 

 “堪藏大人,这锏,花费多少?”今川义元查看被击打后的木人和盔甲,问道。
 

 山本勘藏回答:“回禀馆主大人,这对武器需花费的铁料能够打造五柄太刀,确实费料,但不费人工,顶多就是凹面和刺需要多敲,但也比普通的数打太刀省事儿,没有刃口的要求,可以让学徒完成。”
 

 “如果不追求撒手锏、投掷杀伤的话,其实刺和凹面都不需要做,弄成四棱锥形,甚至四棱柱都可以。甚至四棱柱砸起来重量更重,破甲能力更强,这样的话,需要多少人力?”金试真如此问道。
 

 他是把锏当重武器看的,有个棱能充当板砖棱那样的“暴击线”就够了,不追求有刃。
 

 山本勘藏回想了一下,大致推算了制作时间:“要这么做的话,打造一把数打太刀的时间,也能打出三四把锏了,嗯,而且是稍微会点锻打的铁匠都能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