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章 百濮

濮,华夏百族之一。

 

商周之时,广泛分布在江汉流域,后散居蜀,巴,黔,滇等地。

 

和等级森严的华夏联盟不同,濮人是一个松散的民族。

 

部落分散,支系众多,不相统属,又有"百濮"之称

 

大商王朝之时,濮人曾向商王朝进献短狗,珠玑等珍宝。

 

武王伐纣之时,和八大诸侯国在牧野会盟,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牧誓八国。

 

分别是庸国,蜀国、羌国、髳国、微国、卢国、彭国、濮国。

 

濮人的濮国乃牧誓八国之一。

 

后濮王被封于濮地,曾向周王朝进献丹砂等宝物。

 

周宣王初(公元前827年),楚国的叔堪因争位而避难于濮。

 

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濮人与麇人伐楚。

 

周景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23年),楚人复以舟师伐濮。

 

大量的濮人部落被楚国合并。

 

濮人被迫西迁,和獠、越等部组成夜郎国。

 

夜郎国被东汉消灭之后,濮人各部再次分裂。

 

部分濮人和其他民族相互融合,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另一部分濮人则远走永昌郡,自成闽濮一脉。

 

“濮人”南迁,是南中地区标志性的事件。

 

留下来濮人逐渐演变成了后世赫赫有名的朴子蛮,即后世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布朗族。

 

南迁的闽濮分化成了望蛮,望苴子蛮,芒蛮等部。

 

望蛮,望苴子蛮为后世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佤族。

 

芒蛮演化为后世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德昂族。

 

东汉末年,濮人之中且兰龙氏快速崛起,迅速称霸了牂牁郡,成为了新的霸主。

 

百蛮暴动之后,濮人首领龙侗被封为濮王,主持牂牁郡的造反工作。

 

牂牁郡,且兰城(今贵州省黄平县)。

 

蜂桶鼓的声音响起,传遍城中各处。

 

十大头人从各家老屋中走出,齐往议事厅走去。

 

受濮人部落分散的影响,濮人实行头人制度,每一个部族有十位统领,每一位头人管理一个方面。

 

也称濮人十大头人,分别为:

 

处理行政事物,主持会议,负责调解纠纷的达捧头人。

 

管理土地和生产,负责对外交涉的达相头人。

 

协助达相办事的达奴头人。

 

主祭寨神,管理婚姻风俗的达道头人。

 

主管丧葬事物的达亥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