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我又不是君子(第2页)

 这一年年下来,又有了娘娘庙的事,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善人。 

 “他同上任县官的确来往频频。” 

 别的商人奉承县官,是双手奉上各种好处去贿赂。 

 可朱家不一样。 

 “他每次都是送钱。行事却格外谨慎,甚至到了滴水不露的地步。” 

 荣狄:“举办庙会并非小事,其中解除宵禁,是要衙门那边点头才成的。” 

 “除却舞狮,唱戏的,这两日的摊位费,进出城门的路引费并非全免,实则都是朱家出的。” 

 这是善事吗? 

 是。 

 带动了戊阳城的繁荣热闹。 

 同时鼓励了如套圈老妪那样的穷苦百姓赚点小钱改善民生。耗不了多少成本的那种。 

 这是大善。 

 举办庙会,避免不了小偷小摸动不劳而获的心思。 

 这就得让衙门派人巡逻。 

 荣狄:“朱家都会给买酒钱当做犒劳,同时还会请不少镖局的人,保护民众安全。” 

 也是面面俱到了。 

 甚至天气微凉,每条街都有朱家奴仆免费给游客倒热水的。 

 “这里头的钱,都是由朱家出面,交到衙门。” 

 “百姓知道,朱家账房也是这样登记的。” 

 “故,朱老爷每次都是大大方方亲自前往衙门送。从不说这是孝敬大人的,以免留下把柄。县令却心照不宜,多出来的钱放到自个儿口袋。 

 但每次朱家送过来的钱,衙门那边的账本总会少记些。 

 比如,揣到腰包的不算。 

 只记那些用在百姓身上的。 

 “衙门的账本可不就是和朱家账房那边写的对上号了。” 

 后头县令出事要被砍头,那些贿赂他的人没什么好下场,除了朱家。 

 县令倒是供出他了。 

 面对上京官员的审问,朱老爷就装无辜。 

 可谁有证据? 

 证据都在账本上清清楚楚写着呢。 

 县令供他,就是污蔑。 

 何况朱家名声太好。 

 好到朱家上下,时常忘了,自己是什么烂货色。 

 荣狄:“属下过来时,衙门牢房那边看着是要连夜审的架势。” 

 “那县令看着年轻,可要去送些线索?” 

 魏昭:“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