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超级巨头(第2页)

 许宁听完后陷入了沉思,认真思考着这些改进的可能性。 

 郭立强对于导弹发展的大方向判断准确无误。 

 增加射程和升级制导系统,正是解体后的某国对r-27系列导弹进行改进的核心路径。 

 最终,该国推出了r-27Ae和r-27em型号,这些新版本与早期型号相比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然而,尽管进行了诸多改进,r-27系列仍然难以匹敌从一开始就更具优势的r-77。 

 同样,在华夏的洛阳空空导弹研究院612所,董秉印总研发师也早早开始了主动雷达制导技术的研究。 

 按照历史轨迹,他应该正在收集r-77的技术资料,并将这些知识精炼后应用于自己的项目中; 

 最终在2006年左右成功开发出了超越前人的霹雳-12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而许宁的存在,显然加速了这一进程。 

 面对基于Aim-7研发的霹雳-11,想要直接对抗更加先进的霹雳-12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即使更换为最新的主动雷达导引头也无法改变这一现状。 

 因此,转换思路成为了唯一的出路。 

 于是,许宁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你们是否考虑过扩大霹雳-11的应用场景?” 

 “如何做?”对方好奇地问道。 

 虽然郭立强隶属于航天部门,但鉴于许宁之前间接提供的帮助,他愿意倾听这位同行的意见。 

 “军队的需求并不仅仅局限于空对空导弹。” 

 许宁一边说着,一边拿起杯子轻啜了一口葡萄汁,然后列举道: 

 “空军的防空部队装备陈旧,只有少量性能落后的红旗-61防空导弹和双37毫米高射炮。 

 我们可以基于霹雳-11开发一种成本更低、类似红旗-7的短程防空导弹,满足防空需求。” 

 “此外,考虑到霹雳-11体型较大这一特点,如果改用被动雷达导引头,它可以携带更大的战斗部; 

 转变为射程约40公里的反辐射导弹,其速度之快使得它比百舌鸟导弹更实用,甚至可与哈姆导弹一较高下。” 

 随着讨论深入,郭立强逐渐意识到这些建议的价值,开始认真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