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7章 萤石矿(第3页)
给你举个例子来说吧,河边的鹅卵石是不是非常光滑,圆形的、椭圆形的各种各样,非常可爱。”
穿山甲若有所思的说:“是啊,主人,那些鹅卵石的确非常光滑可爱啊!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李承道笑了笑说道:“鹅卵石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地质过程,主要涉及岩石风化、搬运磨圆等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岩石风化
在河流上游的山区,由于温度变化、水、大气和生物等因素的影响,岩石会发生风化作用。比如,白天岩石在太阳暴晒下受热膨胀,夜晚温度降低又会收缩,长期反复的热胀冷缩会使岩石产生裂隙。
水在岩石裂隙中冻结融化,也会使裂隙扩大;此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等物质会与岩石发生化学反应,生物的根系生长也会对岩石造成破坏。
第二阶段,崩解破碎
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岩石逐渐崩解破碎,形成大小不一的石块和碎岩。这些石块随着地质作用和水流的冲刷,开始进入河流中。
第三阶段,流水搬运
进入河流的石块,在水流的作用下开始向下游移动。水流的搬运能力与水流速度有关,一般来说,水流速度越快,搬运能力越强。在河流上游,地势落差大,水流速度快,能够带动较大的石块移动。
在搬运过程中,石块之间、石块与河床及河岸之间会不断发生碰撞和摩擦。这种碰撞和摩擦会使石块的棱角逐渐被磨平,体积也会逐渐变小。
当河流流到中下游地区时,地势变得相对平坦,水流速度减慢,河流的搬运能力也随之减弱。此时,石块就会逐渐沉积下来,留在河流的两岸。
第四阶段,形成卵石
经过漫长时间的搬运和磨圆,原本有棱角的石块最终变成了表面光滑、呈椭圆形或圆形的鹅卵石。这些鹅卵石会堆积在河流的河床、河滩、三角洲等地方。
除了河流环境,在海滨地区,海浪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也会形成鹅卵石。海浪不断地冲击海岸,使岩石破碎,并将破碎的石块来回搬运、磨蚀,最终形成海边的鹅卵石滩。”
穿山甲大王恍然大悟道:“我们明白了,这圆形的夜明珠就是不规则的萤石变成圆形了啊!哎!不对呀,主人,如果萤石通过水流的搬运变成了圆形,它应该在河边啊,怎么跑到这洞穴里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