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诸葛瞻之三兴大汉夏寒依
第778章 东三郡安定(第2页)
写到此处,门被轻叩。王濬走了进来,开始汇报这段时间的成果:“殿下,房陵西山‘插翅虎’张霸,已枭首。其部众三百人,愿降者二百四十,余皆冥顽,已就地处决。”
刘璿用布盖住头颅,叹口气:“首级悬城三日,以儆效尤,但尸首好好葬了。他们也是父母养的。”王濬愣了愣,抱拳称是。
……
很快到了炎兴元年,盐井场。刘璿命人支起十口大锅,白花花井盐堆成小山。百姓持户帖可领三升,若以柴炭易盐,则加赏两成。队主李丰低声提醒:“殿下,盐值千金,如此散放,若朝廷问责……”,刘璿笑而不答,只指了指远处:只见山道上,背负柴捆的百姓排成长龙,其中不乏衣衫褴褛的“山贼”家属。他们放下柴,换到盐,再向兵卒深深一揖,眼中敌意如冰雪见火。
同日,他放出风声:凡下山自首者,前罪概不追问,愿从军者,月给粮两斛,另授田二十亩;愿为民者,给种子、农具,免赋一年。旬日之间,络绎下山者竟逾两千。刘璿从中择其精壮,编为“新屯营”,老弱则并入民籍。夜里,他亲自巡营,听见降卒用半生不熟的蜀语唱歌,便驻足细听。歌罢,他掀帐而入,捧出一罐酒:“唱得好!再唱一遍,我给你们击鼓!”鼓声沉沉,歌声苍凉,月光照在甲胄上,像覆了一层薄霜。
……
第五日,房陵城府衙改作临时“抚民署”,门口排起长队。刘璿命书吏设五案:一理冤狱,一均田产,一开互市,一劝农桑,一设义学。最热闹的却是义学案。一名白发老儒据案高坐,对面跪着个披兽皮的少年,正磕磕绊绊背《急就章》。
老儒拍案:“‘羼也殊俗’,错!再背!”少年涨红了脸。刘璿路过,蹲下替他擦去鼻涕:“慢慢来,背会了,我送你一柄小刀。”少年眼睛一亮,声音顿时洪亮。围观的百姓哄笑,笑声飞出署外,惊起檐角一对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