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魔气之论(第2页)
几人又是一番告别,马车缓缓驶动,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
莫潇掀开车帘回望,见吕回回还站在酒楼门口,手里捧着那本“武道心得”,身影在暮色中愈发清晰。
直到望湖楼的幌子彻底消失在视线里,他才放下车帘,指尖轻轻叩击着膝头的青铜令牌。
离开杭州后,莫潇三人一路向北。起初还能见到江南的水墨风光,青瓦白墙映着稻田,后来行至江淮一带,景色渐渐变得苍茫,道路也愈发崎岖。
他们晓行夜宿,白日里或是策马疾驰,或是循着山路徒步,暮色降临时便寻一处客栈歇脚,若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便在山洞里燃堆篝火,靠着行囊过夜。
柳昤双采了些路边的草药,仔细压平了收进布囊;莫潇每日清晨都会练一遍剑法,剑风掠过晨雾,惊起林间宿鸟。
半月后的清晨,他们终于抵达了寒露谷外围的岳巅。
山巅的风带着寒意,吹得衣袍猎猎作响。
极目远眺,寒露谷被层层云雾包裹,宛如漂浮在半空的仙境——谷口的瀑布从数十丈高的山崖倾泻而下,
化作一道白练融入雾中,隐约能看见谷底的竹林泛着翠绿,清泉在石缝间流淌的声响顺着风飘上来,还夹杂着几声清脆的鸟鸣。
“终于回来了!”
小米儿张开双臂深吸一口气,山间的清气涌入肺腑,让他连日赶路的疲惫消散了大半,
“还是谷里的空气好闻,比客栈里的霉味强多了。”
莫潇望着谷底熟悉的景致,心中涌起一股久违的亲切感——这里是他修炼成长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藏着回忆。
他抬手理了理衣襟,对两人道:
“走吧,下去吧。”说罢足尖一点,身形如鸿雁般跃出山巅,顺着云雾间的山道滑翔而下。
柳昤双紧随其后,青衫在风中展开,宛如一片舒展的柳叶;
小米儿则蹦蹦跳跳地踩着岩石而下,时不时还伸手去拨弄身边的云雾。
此时的谷内依旧宁静祥和,青石铺就的小径旁长满了不知名的野花,粉的、紫的、白的,开得热热闹闹。
清泉顺着石渠潺潺流淌,水底的鹅卵石清晰可见,几尾红鲤摆着尾巴游过,惊起圈圈涟漪。
竹林在风中沙沙作响,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简单的环视之后,几人朝着谷深处的竹屋走去。
脚下的小径愈发幽深,竹影摇曳间,隐约可见前方的竹屋——屋顶覆着新换的茅草,门前的石桌上还放着半盏未凉的茶,显然郑然之刚还在此处休憩。
莫潇的脚步渐渐放缓,眉头微微蹙起,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抗倭战场上的景象:
魔门残锋周身缠绕的黑气如跗骨之蛆,即便被长剑斩断,还会顺着伤口钻入经脉;
那些被魔气侵蚀的倭寇,双眼赤红如血,连疼痛都感觉不到,只会疯狂乱舞。这些诡异的魔气,是他此行最想解开的谜团。
来到竹屋前,莫潇轻轻叩了叩竹门,指节与竹材相撞发出“笃笃”的声响:
“郑老爷子,莫潇前来拜访。”
门内立刻传来郑然之苍老而平静的声音,带着几分岁月沉淀的悠然:
“进来吧。”
莫潇推开门,带着小米儿和柳昤双走了进去。
屋内陈设简单,一张竹制躺椅,一张旧木桌,墙角堆着几摞线装古籍。
郑然之正坐在躺椅上,手里拿着一把蒲扇慢悠悠地扇着,扇面上画着水墨山水,边角已经有些磨损。
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道袍,须发皆白,却面色红润,一双眼睛虽浑浊,却总能看透人心。
“弟子见过郑老爷子。”
莫潇和小米儿齐声躬身行礼,语气恭敬。柳昤双也跟着屈膝行了一礼,轻声道:
“晚辈柳昤双,见过郑老爷子。”
“坐吧。”
郑然之抬了抬下巴,指了指旁边的三张竹凳,
目光缓缓扫过三人——小米儿依旧是那般带着尊敬的笑意,柳昤双衣摆沾着草叶,而莫潇虽神色平静,
眉宇间却藏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凝重。他放下蒲扇,指尖在椅柄上轻轻敲击:
“好了,别寒暄了。看你的样子,似乎有心事?”
莫潇没有隐瞒,直截了当地说道:
“老爷子,弟子此次回来,是想向您请教关于魔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