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523章 准备打援(第2页)
在前线,士兵们长期忍受着恶劣的战斗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厌战情绪日益高涨。当时的战场上,时常出现成建制的苏军部队放下武器投降的情况。许多士兵认为,这场战争已经毫无意义,他们渴望回到家乡,结束这种痛苦的生活。
到了二战初期,1941年德军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在战争初期,苏军由于准备不足,防线迅速被突破。大量的苏军部队陷入困境,其中不乏整师整团投降的情况。
在明斯克战役中,德军的快速推进使苏军陷入包围,不少部队在弹尽粮绝且通讯中断的情况下,选择了投降。那些被俘虏的苏军士兵,有些在德军的战俘营中遭受着非人的待遇,但在当时的绝境下,投降似乎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还有在哈尔科夫战役中,苏军在德军的猛烈攻击下,部队出现了混乱。一些部队在战斗中士气低落,面对德军的进攻,甚至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就放弃了阵地,向德军投降。这一系列的投降事件,都表明在战争的巨大压力下,苏军的战斗意志也会出现动摇。
像电影《兵临城下》中所展现的苏军督战队射杀溃兵的场景,虽然存在艺术加工的成分,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苏军在战争中为了维持战斗意志所采取的极端手段。如果苏军的战斗意志真的如人们所想象的那般强大,又何须督战队来强行约束士兵呢?
在二战期间,苏德战争爆发后,大量苏军被俘。纳粹德国企图利用这些战俘从内部瓦解苏联。1942年,苏军中将弗拉索夫被俘后倒向纳粹,成立“俄罗斯解放阵线”,但此时还未组建部队。
1944年,德军在各条战线不断失利,开始同意组建反苏军队。希姆莱授意弗拉索夫组建军队,于是以苏军战俘为主,加上一些白军旧部和流亡人员,拼凑成了“俄罗斯解放军”,约10万人。该军队配合德军作战,参与了奥德河防御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