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563章 苏军援军的覆灭(十)
即使到了二战时期,买卖城和恰克图的贸易依然在艰难中顽强延续。苏联虽深陷战争泥沼,恰克图的贸易地位却未动摇。国营贸易企业肩负重任,在炮火间隙,从中国紧急购入粮食、棉花等物资。
彼时苏联农业受战争冲击,粮食减产严重,中国的农产品犹如雪中送炭。同时,苏联输出机床、武器零部件等工业产品,支援中国军工生产。恰克图的仓库里,货物进进出出,忙碌的身影在战火阴影下未曾停歇,维系着两国至关重要的物资流通。
中国商人也在绝境中坚守。晋商后裔们面对交通瘫痪、货币紊乱,凭借代代相传的商业智慧,开辟隐秘商路。他们用骡马驮着茶叶、丝绸,翻山越岭前往交易地。一些晋商家族为避战乱,举家迁徙至买卖城周边,扎根于此,继续经营。
年轻一代晋商则紧跟局势,挖掘新商机,将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刺绣引入贸易,这些富有东方韵味的物件,在苏联及欧洲市场备受追捧,为贸易注入新活力。
蒙古商人凭借对草原的熟悉,在乱世中构建起坚固的贸易桥梁。他们组织的商队,在草原小道上穿梭,巧妙避开战火。用马匹、牛羊换来急需的生活用品,再将从俄商处购得的药品、五金转售至偏远部落。他们还在沿途设立简易驿站,为疲惫的商队提供庇护,保障贸易路线畅通无阻,让物资在广袤草原上有序流转。
京帮商人借助深厚人脉,将文化贸易推向新高度。他们带着珍贵的书画、古籍来到买卖城和恰克图,举办小型文化展览,吸引苏联及欧洲的文化爱好者。这些蕴含千年底蕴的文化瑰宝,引发抢购热潮。同时,他们引入苏联先进的电影放映设备与摄影技术,促进了文化产业的革新。
其实,从恰克图往西北160公里,便是那闻名遐迩的贝加尔湖。早在战前,宋大彪就曾大咧咧地放出豪言:“等咱们打了胜仗,我一定要在贝加尔湖洗刷我自己坦克的履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