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599章 核武器(五)(第2页)

 

鉴于铀 - 235与铀 - 238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存在细微差异,人们采用了气体扩散法、离心法等技术来实现二者的分离。

 

以气体扩散法为例,首先要把铀转化为六氟化铀气体。由于铀 - 235的六氟化铀分子质量相较于铀 - 238的六氟化铀分子略小,在气体通过多孔膜时,较轻的铀 - 235六氟化铀分子扩散速度会稍快一些。

 

但这极其微弱的速度差异,需历经成千上万次的扩散过程,才能逐步提升铀 - 235的浓度,其过程之繁琐、对技术精度与资源投入的要求之高,超乎想象。

 

鉴于浓缩铀与核能利用、核武器扩散等敏感问题紧密相关,故而受到国际社会的严格监管。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肩负着监督各国核设施与核材料的重任,确保这些设施与材料仅用于和平目的。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明确规定,只有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被允许拥有核武器,其他国家严禁发展核武器,这使得各国在浓缩铀的生产与使用方面,面临着极为严苛的限制与核查。

林毅虽放弃了从黑市获取核武器相关物品的危险想法,但他还是绞尽脑汁,动用了自己在国内外的各种人脉资源,终于成功弄来了一批普通设备。

 

可不能小瞧了林毅的这些所谓的“普通设备”,对于当时条件艰苦的八路军而言,它们先进得超乎想象,尤其是那几台来自20世纪60年代末 - 70年代末的集成电路计算机,更是其中的“宝贝疙瘩”。

 

林毅心里清楚,要是把现代计算机带回去,非得把人惊掉下巴不可,所以退而求其次选择了这些可以送进博物馆的老玩意。

 

当研究人员们第一次见到林毅精心筹备的计算机时,都被深深地震撼到了。要知道那个时候,美国也不过只有手摇式计算机,就连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都尚未问世。

 

即便有了电子管计算机,其体积庞大得如同房间一般,耗电量巨大,运算速度还极为缓慢,每秒仅能运算几千次到几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