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696章 不是什么飞机都适合俯冲轰炸的(第2页)

 

其实在空战历史中,战斗机俯冲攻击与轰炸机俯冲轰炸犹如两把不同的利刃,虽都以俯冲为攻击手段,却因作战目标与需求迥异,在攻击模式和飞机结构上展现出鲜明的特色。螺旋桨飞机时代的经典机型,更是将这些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战斗机的俯冲攻击充满了迅猛与灵动,其目标多为空中敌机或地面移动目标。它们通常以 30°-60° 的角度俯冲,借助高速俯冲获取强大动能,如饿鹰扑食般接近目标。

 

一旦进入射程,便迅速用机炮、机枪或挂载的小型导弹发起攻击,完成打击后凭借灵活的操控性能快速拉升脱离。

 

以二战时期的 p-51 “野马” 战斗机为例,它采用流线型机身和层流翼型设计,轻质且高强度的铝合金框架,让其能承受较大过载。较小面积的后掠机翼,降低了飞行阻力,配合灵敏的襟翼和副翼,使 “野马” 在俯冲攻击中能迅速调整姿态,无论是在空中缠斗还是对地扫射,都游刃有余。

相比之下,轰炸机的俯冲轰炸更注重对地面固定目标的精准摧毁。为确保轰炸精度和毁伤效果,它们往往以 60°-90° 的大角度近乎垂直俯冲,在抵达目标正上方时投放炸弹,利用重力加速度赋予炸弹更高的初速,增强其穿透力。

 

德国二战时期的 ju 87 “斯图卡” 轰炸机就是俯冲轰炸的典型代表。“斯图卡” 的机身采用厚金属蒙皮和坚固的加强框架,特别是机头和机翼根部,以承受大角度俯冲时巨大的气动压力和炸弹投放的冲击力。

 

它的梯形机翼配备了复杂的襟翼系统和独特的俯冲减速板,减速板展开时,可有效控制俯冲速度,让飞行员能更稳定地瞄准目标。此外,“斯图卡” 拥有内置大型弹舱,配合精确的轰炸瞄准具,极大提高了投弹命中率。

 

从飞机结构的整体差异来看,战斗机为实现高速机动,追求轻量化与高强度的平衡,其动力系统也更侧重于瞬间爆发力;

 

而轰炸机为保障大角度俯冲的稳定性和炸弹投放的安全性,在结构上强调抗压性和载荷能力,气动布局也更注重在俯冲过程中的升力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