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章 跟美国人价格谈妥了(第2页)
其实在二战期间,武器价格居高不下,其根源深深植根于兵工厂有限的产能。从火炮到枪械,各类武器生产都面临人力、技术、资源的多重制约,导致生产效率难以提升,成本不断攀升。
在火炮生产领域,不同国家、不同规模的炮厂产能存在显着差异,但普遍面临生产难度大、周期长的问题。
以美国为例,大型综合性炮厂如伯利恒钢铁公司下属的火炮制造厂,拥有近万名员工,涵盖机械工程师、铸造工人、装配工、质检人员等多个工种。在设备完备、原材料充足的理想状态下,该厂每月可生产75毫米口径的m1A1型轻型榴弹炮约300 - 400门。这类火炮主要用于支援步兵作战,结构相对简单,但即便如此,从原材料熔炼、零部件加工到整炮组装调试,仍需经过数十道工序。
而155毫米口径的m1型重型榴弹炮,由于炮管更长、炮身更重、结构更为复杂,生产难度呈几何级数增长。同样规模的炮厂,每月仅能产出60 - 80门。在生产过程中,仅炮管的锻造就需要特殊的合金钢,且需经过多次热处理和精密加工,以确保其强度和射击精度,这不仅耗费大量稀缺的金属资源,还占用了大量高端技术工人的工时。
德国克虏伯兵工厂作为当时世界顶级的火炮生产企业,拥有约8000名员工,其生产的88毫米高射炮声名远扬。即便如此,该炮厂每月生产88毫米高射炮的数量也仅在200 - 250门左右。更大型的210毫米口径重型火炮,每月产量甚至不足20门。
德国在战争后期,因原材料供应紧张、熟练工人被抽调到前线作战等问题,产能进一步下降,导致火炮生产成本大幅增加。
苏联的火炮生产企业也面临类似困境。以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战时改建的火炮生产线为例,该厂投入约5000名工人用于火炮生产,每月能生产76毫米口径的zis - 3型师属火炮约200 - 250门,但122毫米口径的榴弹炮,月产量仅为50 - 80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