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3章 北海游(十三)(第2页)
陵园内松柏成荫,敖包静默伫立,承载着世人对成吉思汗的无限敬仰。走进陵宫,成吉思汗的坐像威严庄重,祭坛上酥油灯长明不熄,达尔扈特人世代守护,传承着古老的祭祀仪式,诉说着这位草原帝王横扫欧亚的传奇。
然而,这座备受瞩目的陵园,实则是后人凭吊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并非他真正的安息之地。
这背后,是蒙古秘葬制度造就的历史谜团。蒙古秘葬制度源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与敬畏自然的信仰。
他们认为,人死后应回归大地,与自然融为一体,同时为防止陵墓遭破坏、亵渎,秘葬传统由此形成。当蒙古贵族离世,遗体先用香料熏制防腐,再放入掏空的楠木棺椁,以金箍箍紧。送葬队伍会选择隐秘路线,将沿途所遇之人尽数斩杀。
陵墓建成后,万马踏平地面,移植草皮,使其与周围无异。为日后祭祀,送葬者会牵母骆驼与幼崽同行,杀死幼崽,母骆驼因哀痛记住陵墓位置。待母骆驼死去,陵墓便成永恒之谜。
成吉思汗的安葬便是遵循此制。1227 年,他在征伐西夏途中病逝,遗体依秘葬传统处理。关于其真陵位置,众说纷纭。斡难河畔是成吉思汗的出生地,承载着他的童年记忆与早期成长,有人推测他或许归葬于此;
肯特山作为蒙古圣山,是成吉思汗崛起之地,也被视为可能的陵墓所在;更有人认为其陵墓位于今蒙古国境内的广袤草原或山脉深处。
尽管考古学家、探险家不懈探寻,却始终未能找到确凿证据,成吉思汗真陵如同隐匿于历史迷雾中的神秘符号,引得世人无限遐想。
成吉思汗之后,其他蒙古大汗的安葬同样遵循秘葬传统,踪迹难寻。窝阔台汗是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继承父业,将蒙古帝国版图进一步扩张。
他病逝后,遗体被秘密运走安葬,无人知晓其确切位置。传说送葬队伍所过之处,草木重生,彻底掩盖了陵墓痕迹。贵由汗在位时间虽短,但他的安葬也严格遵循秘葬制度,随着岁月流逝,其陵墓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留下无尽的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