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8章 收复高邮(第2页)
日军在此驻扎了第 12 独立混成旅团所属的池田联队(第 72 大队)约 1100 人,指挥官池田直三中佐,辅以汪伪第 22 师约 3000 名伪军协防,形成了严密的军事守备体系。
此外,高邮作为千年古城,经济基础良好,城内商铺林立,手工业发达,日军将这里作为后勤补给基地,设立了多个军需工厂,为周边据点生产被服、弹药等物资,为其长期侵华战争提供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成为抗日战争中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焦点。
高邮城墙成为第一道防线。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城墙高 12 米,基宽 15 米,顶宽 8 米,砖石结构的墙体在日军改造下增设了 36 座钢筋混凝土碉堡。
每座碉堡间隔约 80 米,内置 2 挺九二式重机枪和 3 挺歪把子轻机枪,射击孔呈阶梯状分布,确保火力覆盖城墙内外 150 米范围。城墙上还架设了 6 门九二式步兵炮,可随时对城外 5 公里内目标实施火力压制。
城外防御体系同样令人胆寒。距城墙 300 米处挖掘了宽 8 米、深 4 米的环城壕沟,沟内注满运河水,每隔 50 米设置一座探照灯塔。
壕沟外侧布设三重障碍物:最内层是间距 1.5 米的拒马鹿角,中层为交错排列的三角铁蒺藜,外层则是绵延 12 公里、高达 2 米的带刺铁丝网,网上悬挂的响铃与报警器相连,稍有触动便会引发警报。
城内据点以魁星楼为核心,日军在此构筑了地下三层、地上五层的钢筋混凝土指挥中枢。底层配备 4 门一式 37 毫米速射炮,二层为弹药库,三层架设对空警戒雷达,顶层设有观察哨,可监控全城动向。
魁星楼周边分布着 6 座军营,驻有日军 4 个步兵中队和 2 个机枪中队,伪军则分散驻守在 12 座城门楼及商业街据点。
日军还建立了严格的守备制度。每天 6 时、12 时、18 时、24 时进行四次全城巡逻,每次出动 30 人小队,配备 2 辆装甲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