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761章 经济战(二)(第3页)

 

二爷毕生投身经济领域,其功绩在红军岁月尤为闪耀。在物资极度匮乏的红军时期,二爷开创性地建立银行,以粮食、食盐、布匹等实物,搭配金银储备作为货币发行根基,为革命事业注入经济活力。

 

尤为传奇的是长征途中的宜章城之行。1934 年 11 月 7 日至 18 日,短短 12 天里,红军采购人员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纸币向群众、商家采购物资。待任务完成准备撤离的时候,红军严守承诺,在兑换处将百姓手中的苏维埃货币足额兑换成银元。

 

即便遇到银元储备不足的情况,也迅速用食盐等生活物资补偿。这一行动不仅补充了部队物资,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对百姓的承诺,守护了群众利益。短短的12天就完成了从使用纸币和回收纸币的全过程。

 

其实红军时期国家银行成立之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没有现代化的印钞设备,工作人员就在简陋的祠堂里,用从白区秘密采购的石印机印制纸币;

 

缺乏优质纸张,就用苏区土产的毛边纸替代;油墨不足,便从松树烟灰中提炼。在二爷的带领下,银行工作人员从零开始,摸索出一套适合苏区实际的金融体系。

 

货币发行是国家银行的核心任务。为保障货币信用,银行建立了严格的准备金制度,以国库物资,如粮食、食盐、布匹等实物,以及金银储备作为发行基础,并公开承诺 “苏维埃国币” 可在根据地内自由兑换实物。

 

同时,为防止国民党法币渗透和稳定金融秩序,苏区实行货币管制政策,规定法币必须在银行兑换为国币后方可流通,且严禁银元外流。这些措施有效维护了苏区货币的独立性和信誉,使得苏维埃国币在群众中迅速建立起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