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764章 经济战(五)(第2页)
华中地区,随着日军占领上海、南京,梁鸿志的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成立,伪华兴商业银行发行的华兴商业银行券(“华兴券”)登上历史舞台。华兴券与日元、伪满圆等挂钩,初期还能兑换法币,但比值被日方操控。
其纸币印着中国传统纹饰和人物,打着 “正统” 的幌子,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强制推行,控制金融市场,为日本资本渗透华中地区大开方便之门。
1940 年,汪精卫的伪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中央储备银行券(“中储券”)开始流通。中储券初期与法币等值,后通过行政手段压低法币汇率,并与日元固定汇率。
日本为弥补军费,大肆滥发中储券,导致华中地区物价飞涨,民众积蓄化为乌有。汪伪政权禁止法币流通,用中储券低价收兑法币,再将法币运至上海租界套购外汇和物资,进一步加剧了经济掠夺。
此外,在内蒙古,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发行蒙疆银行券;在河北,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发行冀东银行券。这些地方性伪政权货币,同样成为日本掠夺当地畜产品、矿产资源,实现经济殖民的工具。
抗战时期日本及伪政权发行的这些货币,本质上都是没有实际价值支撑的 “废纸”。它们的流通不仅破坏了中国原有的金融体系,还通过通货膨胀、汇率操控等手段,将沦陷区民众的财富洗劫一空,使无数家庭陷入贫困。
其实抗战时期八路军山东根据地北海银行发行的北海币凭借良好的信誉与稳定的币值,不仅在根据地内通行无阻,甚至能在日战区用于交易。
北海币以实物(粮食、棉花、食盐等物资)为依托,根据地政府通过严格管控物资流通,确保币值稳定。
相较日伪滥发、不断贬值的伪币(如联准券、中储券),北海币购买力坚挺,赢得了民众信任。随着山东根据地扩大,北海币逐步统一区域货币,禁止伪币流通,并确立与法币、伪币的兑换比率,巩固其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