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3章 稀里糊涂的订单(第2页)
罗天行咂了咂嘴,显然有些动心:“军工厂那边我倒是认识人,就是这冬季的应急干粮…… 有一种适合低温情况下打开就能吃的军用压缩饼干你能接受不?管饱是管饱,就是口感差点。”
林毅笑了笑:“口感不重要,顶饿、易储存、能在低温下保存就行。关键是所有东西都得过得了低温测试,别到了地方就掉链子。”
其实国内常见的绿色军大衣,其保暖性能在常规低温环境中表现可靠。它以厚实的棉花为核心填充材料,外层采用致密的棉布或卡其布,形成了 “防风层 + 保温层” 的基础结构。棉花纤维间储存的大量空气能有效阻隔热量传导,在零下 10c至零下 15c的环境中,穿着者能明显感受到持续的温暖。
即便是北方冬季清晨的户外,无论是街头执勤的安保人员,还是早起赶路的行人,裹紧军大衣后都能抵御寒风的直接侵袭,这种保暖效果足以应对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冬季低温,也正因如此,它成为多年来兼具实用性与性价比的御寒选择。
不过,当温度降至零下 20c以下时,军大衣的保暖局限性便开始显现。在北方极寒天气偶尔出现的零下 25c左右环境中,虽然仍能提供一定防护,但穿着者会明显感觉到热量从袖口、领口等缝隙流失,持续暴露 1 小时以上就会出现手脚发凉的情况。
这意味着其舒适保暖的临界温度大致在零下 15c上下,低于这个区间后,保暖效果会随温度降低而快速衰减。
而在西伯利亚,冬季常态温度维持在零下 30c至零下 50c,极端低温甚至突破零下 60c。这里的严寒不仅是温度数值的降低,更是 “干冷 + 强风” 的复合侵袭。
军大衣的棉布外层在极寒下变得僵硬,防风性能大幅下降,每秒 10 米以上的寒风能轻易穿透织物缝隙;棉花纤维在低温中失去弹性,储存空气的能力锐减,原本的保温层成了 “透冷层”,穿着不到半小时,人体核心体温就会出现下降趋势,根本无法满足基本保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