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824章 国内硬塞过来的订单(一)(第2页)

 科研人员在消化吸收萨姆 - 2 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工业水平进行适应性改进,攻克了发动机燃料配方、无线电制导系统抗干扰等关键技术难题。1967 年,红旗 - 2 完成定型试验,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自主研制中高空防空导弹的能力。

 红旗 - 2 防空导弹采用单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后期改进型采用固体燃料),弹体全长 10.8 米,弹径 0.5 米,翼展 2.56 米,全弹重量 2322 公斤。其最大射程可达 35 公里,射高范围覆盖 1-27 公里,能够有效拦截时速在 1000 公里以下的空中目标,包括轰炸机、侦察机、歼击机等。制导系统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由地面雷达站负责跟踪目标和导弹,通过连续发送修正指令控制导弹飞行轨迹,命中精度圆概率误差约 50 米。

 战斗部为破片杀伤式,搭载 195 公斤高能炸药,配备近炸引信和触发引信,可在距目标 50 米范围内引爆,产生约 3600 块破片,杀伤半径达 65 米。发射系统采用固定发射架倾斜发射,作战准备时间约 30 分钟,从发现目标到完成发射的反应时间为 8-10 分钟,需要 8-10 名操作手协同作业。

 红旗 - 2 定型后,并未停止升级的脚步。针对实战中暴露的问题和技术发展需求,我国先后推出多个改进型号。1973 年,红旗 - 2 甲定型,重点提升了抗干扰能力,采用新型雷达频率捷变技术,可有效应对敌方电子干扰;

 射程延长至 42 公里,射高提升至 32 公里,扩大了防御范围。1984 年,红旗 - 2 乙列装,换装了固体燃料发动机,将发射准备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同时改进了制导系统,命中精度提升 20%;

 战斗部采用新型炸药,杀伤威力提高 15%。20 世纪 90 年代初,红旗 - 2 丙完成改进,引入数字化火控系统,配备相控阵雷达,可同时跟踪 6 个目标并引导 3 枚导弹攻击,反应时间进一步缩短至 6 分钟,具备了一定的多目标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