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857章 林毅的报复(十)(第2页)

 罗天行端起茶杯的手顿了顿,眼里露出几分赞同:“你倒是门儿清。就说海军的军舰吧,前些年那真是造一艘改一艘。

 像早年的 052B 型驱逐舰,就只造了两艘,摸着石头过河,试验成熟了再往 052C、052d 迭代。还有 022 型导弹艇,当年为了应对特定任务需求搞了一批,后来任务定位变了,后续就没再量产,现在看也算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

 “可不是么。” 林毅接过话头,“战机、装甲车这些也一样。新机型出来先小批量列装试训部队,飞个两三年,把航电、发动机的问题都琢磨透了,再慢慢扩产。

 不像有些国家,要么一口气造几百架,要么就干脆停滞不前。咱们这种‘小步快跑’,看似慢,实则稳,积少成多了,技术代差也就追上来了。”

 其实国内军队在武器装备发展上长期遵循的 “小步快跑” 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务实路径。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国防经费有限,军工体系面临技术断层,难以像军事强国那样投入巨资开展跨越式研发,因此选择以现有装备为基础,通过持续的局部改进和技术迭代,分阶段提升性能,同时控制研发风险与成本。

 这种模式不求一步到位,而是通过多轮小幅度升级积累经验,最终实现装备水平的稳步提升。

 比如陆军的主战坦克发展,从 59 式到 69 式,再到 80 式、88 式,每一代都在动力、火控、防护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改进,每型装备生产数量不多但持续优化,为后续更先进型号的研发奠定了扎实基础。

 海军舰艇的发展同样如此,从早期的 051 型驱逐舰到 052 型,再到后续的改进型号,逐步在舰载武器、电子设备、动力系统等领域实现突破,避免了因技术跨度太大而导致的项目风险。

 与此同时,20 世纪 80 年代的两伊战争,为国内武器出口提供了特殊的历史机遇。当时伊拉克和伊朗陷入长期战争,双方都急需大量武器装备,而美苏等国因政治因素对两伊实施武器禁运,这让国内的武器有了进入国际市场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