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8章 超远射程
而增程弹需要额外增加增程装置的单独生产、性能测试环节。以底排弹为例,底排燃料的压制需要专用模具和恒温恒湿环境,每批次燃料都需进行燃烧速率测试,不合格率高达 8%-12%;
火箭增程弹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则需进行静态推力测试、密封性检测,单枚弹的测试时间是普通炮弹的 3-4 倍,这些环节不仅增加了生产周期,更提高了单位产品的成本分摊。
与成本上升相对应的是战斗部炸药量的减少。弹丸的总重量和内部空间是固定的,增程装置的加入必然会挤压战斗部的空间。
以 155 毫米榴弹炮为例,普通杀爆弹的炸药装填量约为 8-10 千克(如美国 m107 榴弹),而同口径底排弹为适配底排装置,炸药量需减少 15%-20%,降至 6.5-8 千克;
火箭增程弹因需容纳火箭发动机和推进剂,炸药量减少幅度更大,部分型号甚至不足 6 千克。炸药量的减少直接导致杀伤半径、破片数量下降 —— 普通 155 毫米杀爆弹的有效杀伤半径约 30 米,而增程弹可能降至 25-28 米,对集群目标、坚固工事的毁伤效果明显减弱。
这种 “增程 - 减威力” 的矛盾在反坦克弹药、子母弹等特种弹种中更为突出。反坦克破甲弹的破甲深度依赖炸药量和药型罩设计,增程装置占用空间后,部分破甲弹的破甲深度会下降 10%-15%;
子母弹则需在弹体内容纳子弹药,增程装置可能导致子弹药数量减少 10-15 枚,覆盖面积缩小。为弥补这一缺陷,军工企业往往需要采用高能炸药(如 rdx 与 tnt 的混合炸药)、优化破片形状等技术,而这些技术的应用又会进一步推高制造成本,形成 “成本 - 威力” 的二次权衡。
尽管存在成本与威力的短板,底排弹和火箭增程弹仍在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在信息化战场环境下,“射程优势” 意味着可以在敌方火炮射程外实施打击,降低己方炮兵阵地的暴露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