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929 930章 谈判(六)929 930两章合一(第2页)

 “对,卖。” 林毅点头,指尖在 “天运” 运输机的参数备注上点了点,“这运输机装备了很多,之前卖给过政府军,也卖给过美国人,再卖给德国人,顶多算是‘扩大贸易范围’,谁也挑不出理来。毕竟咱们卖的是‘商品’,不是‘军事支援’,德国人怎么用、运什么,那是他们自己的事,跟咱们无关。”

 其实二战时期,德国在远程轰炸机和远程运输机的发展上存在显着短板,这种短板并非技术层面完全不具备研发能力,而是受到战略误判、资源分配、作战需求导向等多重因素的制约,最终导致德国空军和运输部队始终缺乏真正意义上能执行洲际或超远距离任务的此类装备,进而对整个战争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远程轰炸机领域,德国也不是没有过相关尝试,但这些尝试要么起步太晚,要么因战略摇摆而中途夭折,始终未能形成有效战斗力。

 早在二战爆发前,德国航空界曾提出过一些远程轰炸机的设计构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容克公司的 ju 390 和梅塞施密特公司的 me 264。

 ju 390 是在 ju 290 运输机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四发远程轰炸机,其设计航程可达 6000 公里以上,理论上具备从欧洲起飞轰炸美国东海岸的能力,甚至在 1943 年进行过一次接近英国的远程试飞。

 me 264 则是专门为 “跨大西洋轰炸” 任务设计的四发轰炸机,航程同样超过 6000 公里,可携带 2 吨炸弹执行远程任务。

 然而,这两款机型的发展都陷入了困境:一方面,德国最高统帅部在战争初期沉迷于 “闪电战” 的速胜论,认为凭借 ju 87 俯冲轰炸机、he 111 中型轰炸机等装备配合地面部队即可快速击败对手,对远程轰炸机的战略价值重视不足,导致相关研发经费和资源被大量倾斜给战斗机和中型轰炸机。

 另一方面,1943 年后德国本土遭到盟军战略轰炸,航空工厂频繁受损,原材料(尤其是铝材)供应紧张,ju 390 最终仅造出 3 架原型机,me 264 也只完成了 2 架原型机,均没有未投入量产。

 相比之下,德国在战争中广泛使用的轰炸机多为中程或短程型号,完全无法满足远程作战需求。he 111 作为德国空军的主力中型轰炸机,最大航程仅 2000 公里左右,在对英国的 “不列颠之战” 中,其航程已显局促,需要贴近英国海岸线作战,且易受英军战斗机拦截。

 ju 88虽然性能更优,航程也仅约 2700 公里,同样属于中程范畴。这些轰炸机在对苏联腹地、中东等远距离目标的打击上几乎无能为力。

 使得德国空军始终无法像盟军(如美国陆军航空军的 B-17、B-29,英国皇家空军的兰开斯特)那样实施大规模战略轰炸,无法摧毁敌方的工业基地、交通枢纽和战争潜力,反而在后期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在远程运输机领域,德国的短板同样明显,其装备的运输机普遍存在航程短、载荷有限的问题,难以支撑远距离兵力投送和物资补给任务。

 德国空军的主力运输机是容克 ju 52,这款三发运输机虽然可靠性较高、产量巨大(超过 4800 架),但本质上是一款中短程运输机,最大航程仅 1200 公里,有效载荷约 2 吨,最多可搭载 18 名士兵。

 在 1941 年的 “巴巴罗萨计划” 中,ju 52 在向苏联前线运输物资时,因航程不足不得不频繁中转,效率低下。

 而在 1942 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期,德国试图用 ju 52 为被围困的第 6 集团军空运补给,但由于航程限制和苏军防空火力打击,每天损失的飞机数量远超运抵的物资,最终空运失败,第 6 集团军全军覆没。

 德国也曾尝试研发远程运输机,如 ju 290,它由 ju 52 改进而来,航程提升至 5000 公里以上,载荷可达 6 吨,具备一定的远程运输能力,但这款机型的研发同样滞后,1942 年才开始量产,且产量极低(仅约 60 架),主要用于海上侦察和少量 vip 运输,未能缓解前线的远程运输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