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955章 发展规划(七)(第2页)

他们不清楚这东西该怎么用,担心用量不当会烧坏庄稼、破坏地力,毕竟当时没有任何技术指导,日军只催逼使用却从不讲解方法,不少农户尝试后因施用不当导致幼苗枯黄,更坚定了“这洋货不靠谱”的想法。

更深层的原因,是对日军掠夺本质的清醒认知。老百姓早已看透,日军所谓的“增产”不过是为了更狠地抢夺,即便庄稼真的多收了几斗,最终也会被以“军粮”名义搜刮一空,自己辛苦一年仍可能颗粒无存。

河北冀中地区就流传着“肥田粉肥了鬼子田”的说法,许多农户宁愿让土地减产,也不愿配合日军的要求,有的把化肥偷偷埋进土里,有的干脆转手卖掉,绝不让日军的掠夺计划顺利实施。

日本人曾以为低价倾销甚至赠送就能打开局面,却没想到这种“恩惠”在民心向背面前毫无作用。

与老百姓的抵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八路军从一开始就敏锐地盯上了这种特殊的“肥田粉”。

抗战中后期,根据地军工生产面临原料匮乏的困境,尤其是制造炸药的硝酸铵等关键物资,被日军严格管控,此前依赖的氯酸钾库存很快耗尽。

就在此时,技术人员发现日军推广的化肥主要成分是硫酸铵,经过化学处理后可转化为制造炸药的重要原料硝酸铵,这让缺弹少药的八路军看到了希望。

在冀中根据地,叶企孙先生秘密输送的汪德熙、熊大缜等知识分子成了转化化肥的核心力量。汪德熙发现日军为防止化肥被利用,故意在其中掺入大量杂质,他通过英文信件向北平的外籍教师求助,用复杂的化学方程式传递研究需求,躲过日军检查后掌握了除杂方法。

在简陋的兵工厂里,技术人员将买来或搜集的化肥与火硝反应分解,提炼出纯净的硝酸铵,再混合谷糠粉、麻杆灰等制成硝铵炸药,这种炸药威力远胜此前的黑火药,成了地雷、手榴弹的核心装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