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956章 发展规划(八)(第2页)
林毅继续补充:“还有一点,红薯和土豆的加工潜力大。红薯除了做粉条,还能晒成红薯干,保存时间长,行军打仗的时候带着也方便。
土豆能做土豆粉、土豆干,还能腌成咸菜,改善伙食。咱们可以在试点村建几个小型加工厂,把吃不完的红薯、土豆加工成干货,既能减少浪费,还能给老百姓增加收入。”
众人正为红薯、土豆的推广前景兴奋不已,讨论着明年试点村的丰收场景,林毅又抛出了新的提议:“不光是粮食作物,畜牧业方面我也能帮上忙。
我可以弄到一批生长速度快的猪、牛、羊、鸡的幼崽,虽说肉质可能比不上咱们现在养的本地品种,但产量绝对能高出不少,猪半年多就能出栏,牛羊一年就能长到成年体型,鸡下蛋量也比本地鸡多很多,但是多多少,那就得试验了。”这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让会议室再次沸腾起来。后勤部部长张万手里的笔都差点掉在桌上,他激动地站起身:“林毅,你说的是真的?
现在咱们的猪得养一年多才能出栏,牛羊更是得两年,要是半年多就能出栏,肉食供应能翻一倍都不止!今年救灾的时候,多少老乡因为缺肉面黄肌瘦,有了这高产禽畜,明年大伙就能吃上肉了!”
经济部副部长百川也难掩兴奋,他可是深知本地品种生长慢的痛点:“可不是嘛!咱们本地的土猪长得慢不说,还挑食,得喂精饲料。
牛羊冬天掉膘厉害,一年下来也长不了多少肉。要是真有生长快的品种,就算肉质差点,在现在这光景,能吃饱肉比啥都强!”
其实解放前的中国,粮食短缺的困境早已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除了频繁的旱灾、蝗灾、水灾等天灾肆虐,种植技术的落后与育种水平的低下,更是将农业生产牢牢束缚在低产的泥潭里。
那个时候的农民,大多沿用着祖辈传下的老法子耕种,耕地靠牛拉犁,播种凭手撒播,除草全靠锄头刨,既没有科学的耕作规划,也缺乏有效的田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