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959章 发展规划(十一)
会议室内顿时就静悄悄的,众人眼睛都死死的盯着老将。老将放下手里的文件,对众人说:“接下来的会还是由参谋长主持,我们继续。”
参谋长立刻站起来,手里拿着份文件念道:“是这样的,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这也导致我们的军工、钢铁、石油、日用品、医药、医疗器材、服装、纺织等方面的产能落后。
上个月我们的军工厂还因为缺少钢铁停过工,至于轻工业产品我们很大一部分都需要买。”
他抬了抬声音:“上级指示我们利用可以得到的设备和技术因地制宜的建立一大批各种工厂,以便发展我们国内的工业。这个就是我们的大工业计划。”
顿了顿,参谋长看向众人:“至于建立哪个类型的工厂、在哪里建,比如是在产煤区先建炼钢厂,还是在产棉区先搞纺织厂,这个就需要我们接下来一起探讨,得拿出个贴合实际的方案来。”
其实自cpc开启革命事业以来,便深刻认识到工业发展对打破外部封锁、支撑事业推进的关键意义。
在不同历史阶段,无论是红军时代的艰难初创、抗战时代的自力求生,还是解放战争时代的逐步拓展,cpc始终依托手头有限的资源与技术,全力搭建各类工厂,同时也积极探索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与技术的路径。
只不过受限于根据地动荡不安、技术基础薄弱等现实因素,这些探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进展缓慢,直到全国解放后,大规模工业建设才真正拉开序幕,尤其是在苏联的支援下,大批工厂得以落地建成,工业发展迈入全新阶段。
红军时代,cpc在赣南、闽西等地建立起早期革命根据地,却面临着来自敌对势力的双重压力——军事上的频繁“围剿”与经济上的严密封锁,使得食盐、药品、武器弹药等关键物资极度匮乏,甚至连日常所需的布匹、农具都难以保障。
在这样的困境中,发展工业成为突破封锁、维持根据地运转的唯一出路。当时的领导核心明确提出,要通过经济建设集中力量支援斗争,同时改善群众生活。于是,cpc带领根据地军民动手创办各类小型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