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960章 发展规划(十二)(第2页)
在华北解放区,石家庄解放后,当地迅速恢复原有工厂生产,并新建纺织厂、机械厂、面粉厂等,既满足军民生活需求,又为前线提供大量后勤物资。
华东、中原等解放区也根据实际情况推进工业建设:华东解放区利用沿海资源发展海盐晒制、水产品加工产业,同时建立小型兵工厂、机械厂支援前线;中原解放区重点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与粮食加工工业,保障农业生产与粮食供应。
这一时期,cpc对国外工业设备与技术的需求更为明确。接管的日伪时期工厂虽有一定规模,但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亟需更新升级。
同时,随着解放战争胜利曙光显现,cpc开始着眼建国后的工业建设,希望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东北解放区因与苏联接壤,成为对外联系的重要窗口。cpc通过东北局与苏联接触,希望获得工业设备与技术支持。
苏联出于自身战略考虑,对东北解放区提供少量援助,包括一些老旧机床、发电设备及部分工业技术资料,同时派遣少量技术人员到东北工厂指导。
比如在沈阳某机械厂,苏联技术人员帮助工人改进机床操作流程,提升零件加工精度,使工厂能生产更符合军用标准的武器配件。
但这些援助规模与质量有限:苏联当时处于战后恢复阶段,自身工业资源紧张,无法提供大规模援助;且苏联对cpc态度仍有谨慎,不愿投入过多资源。
此外,解放战争时期全国范围内战斗仍在持续,解放区局势虽总体向好,但局部战斗激烈,工厂生产环境不稳定。
从苏联引进的部分设备,在运输过程中需途经战区,时常面临被敌对势力袭击的风险,导致设备损坏或延误。解放区技术人员虽有一定积累,但面对苏联先进设备仍存在技术水平不匹配问题,大量俄文技术资料因缺乏专业翻译人员,无法及时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