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962章 发展规划(十四)(第2页)

迁至湖北后,张之洞本有机会纠正之前的失误。当时盛宣怀已经勘探发现湖北大冶拥有优质铁矿,而且储量丰富,被英国矿师评价为“百年开采亦不能尽”,盛宣怀建议将炼铁厂设在大冶铁矿附近,遵循“运煤就铁”的工业逻辑,这样能大幅减少铁矿石的运输成本与损耗。

可张之洞却拒绝了这一合理建议,坚持将厂址选在汉阳。他的考量更多停留在官府管理与产品外运层面,认为汉阳紧邻长江与汉水交汇处,便于官府直接管控工厂,也利于生产出的钢铁产品通过水运销往各地。

却完全忽视了原料运输这一钢铁生产的关键环节,这种“近官而远矿”的决策,让汉阳铁厂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原料供应的困境。

为了维持工厂运转,张之洞不得不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与财力,构建起一套跨越数省的原料运输体系。

铁矿石要依赖千里之外的大冶铁矿,为了将矿石运到汉阳,1893年他专门修建了从大冶铁山到石灰窑的运矿铁路,先通过铁路将铁矿石运至长江码头,再用船只溯江120公里运往汉阳,仅每吨铁矿石的运费就需要0.34块银元。

而煤炭的供应问题更为棘手,最初他尝试开发湖北江夏的马鞍山煤矿和王三石煤矿,可这两处煤矿不仅煤层薄,煤炭质量也差,根本无法满足钢铁冶炼的需求。

无奈之下,只能从更远的地方调配煤炭,先是从河北开平煤矿运煤,每吨煤炭运到汉阳的成本高达16两白银。

到了1898年,又转而依赖新开办的江西萍乡煤矿,煤炭需要先通过萍安铁路(后来延伸为株萍铁路)运到株洲,再经湘江、长江转运至汉阳,整个运输过程跨越赣、湘、鄂三省,涉及铁路与水路多种运输方式,不仅流程复杂,运输成本更是居高不下。

更令人惋惜的是,在炼钢设备选型上,张之洞再次违背了工业规律。他向英国订购设备时,没有提供大冶铁矿矿石的具体成分数据,导致英国厂家按照普通铁矿石的标准设计了炼钢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