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日卖军火海棠花开在冬季
第965章 发展规划(十七)(第2页)
一开始,那些不法商人还抱着侥幸心理。他们觉得政府调集的物资有限,撑不了几天就会断供,所以依旧死死捂着手里的货,等着价格再次上涨。
有个在上海做粮食投机生意的王老板,甚至还在私下里跟同行炫耀:“政府那点粮食,顶多撑半个月,到时候市场还是咱们的天下。”
可事实却打了他们的脸 —— 国营商店的物资一天比一天充足,不仅大米、棉纱供应稳定,后来连煤炭、布匹等物资也能随时买到。
随着市场上的物资越来越多,价格开始逐步回落。原本被炒到天价的大米,价格一天比一天低,半个月后就回落到了投机商人囤积时的成本价以下;棉纱价格更是暴跌,有的商人手里的棉纱,按当时的市场价出售,连当初收购棉花的成本都收不回来。
这时候,投机商人们才开始慌了。他们想降价抛售,可民众早已习惯在国营商店购买平价物资,没人愿意再花高价买他们的东西。
更让这些商人头疼的是,他们囤积的物资还需要不断投入成本维护。粮食存放在仓库里,需要定期通风、翻晒,否则就会发霉变质,为此他们不得不雇人看管、打理,每天都要花费不少工钱。
棉纱则怕潮怕虫,仓库里必须安装防潮设备,还要定期喷洒防虫药剂,这些都是额外的开支。有个天津的棉纱投机商,因为仓库里的棉纱受潮发霉,最后只能雇人拉去当废品处理,光清理费用就花了不少钱。
到了最后,这些不法商人再也撑不下去了。有的商人不得不以低于成本价一半的价格,将囤积的粮食卖给国营粮站,勉强收回一点资金。
有的则因为无力偿还当初抢购物资时借的高利贷,被债主找上门,不仅仓库被查封,连家里的房产都被抵押了出去。
那个在上海炫耀的王老板,最后不仅赔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只能带着家人离开上海,去外地打工谋生。曾经想靠着囤积居奇发横财的商人们,一个个都赔掉了底裤,再也不敢打投机倒把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