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默契(1)(第2页)

 诸葛亮听闻此言,表面是没有变化,可心里却生出惊诧。

 看向贾诩时,贾诩神情自若,端着茶盏小口喝着。

 在曹昂麾下驱使的时日不算短了,军工、军屯、军屯学代表着什么,诸葛亮是很清楚的。

 “亮,恐难担此大任。”

 想到这里,诸葛亮微微低首道:“亮终究是太年轻了,对于……”

 “哎,孔明无需这般自谦。”

 不等诸葛亮把话讲完,曹昂就笑着打断道:“在某这里,不看重年纪、资历,看重的是能力!”

 “孔明不管在荆南历练,亦或赴江东联姻,再或在荆北戡乱,表现怎样,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军工、军屯、军屯学诸事,于征东将军府而言,于荆豫徐扬四州而言,都是极重要的存在。”

 “也恰是这样,某先前一直叫老师兼领,现在,老师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可这些担子终究要有人扛起,毕竟有今下之平稳,这是很来之不易的。”

 讲到这里时,曹昂表情严肃起来。

 对于诸葛亮心中的芥蒂是什么。

 曹昂是知道的。

 可先前的事儿,他改变不了什么。

 他能做的就是改变现状。

 诸葛亮之才,这无需他来验证什么,这是经过历史验证的,这样一位大才,曹昂肯定想叫他发挥应尽之才。

 曹昂所能给予的,就是他对诸葛亮毫无保留的信任。

 如何用诸葛亮,其实曹昂一直都很犯愁。

 毕竟聪明的人,向来是主意很正的。

 但是此前在荆北治下,诸葛亮的所作所为,让曹昂知道该怎样用了,在一些事上,他跟诸葛亮的想法是一样的。

 都不希望战乱影响到百姓。

 都不希望乱世一直存在。

 既然是这样,那就求同存异。

 “孔明,军工,军屯,军屯学诸事,这份责任与担子不轻。”贾诩放下茶盏,撩撩袍袖对诸葛亮道。

 “公子在荆南试行的军制调改,想必孔明也知晓一些了,而在这调改下,军工,军屯是很特殊的存在,这是介于军队与地方之间的,且与军队和地方都有牵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