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大手笔(1)

与组建司空府时期相比,曹操组建丞相府总揽全局,规模更加宏大,权力更为集中,其属官体系更为完备。

 

也是这样,能进丞相府任职的,就更是优中选优了。

 

除了能力及经验外,曹操对别的也很看重。

 

比如忠诚与操守。

 

特别是忠诚!!

 

在曹操看来,忠诚不是只看言语上的拥护,更是需行动上的践行,如果这一步都做不到的话,如何能确保在关键时刻,会做出有利于丞相府的决断?

 

对见风使舵、投机取巧之人,曹操向来深恶痛绝。

 

丞相府不止是中枢要害,权力中枢,凡是涉及军政财事等机要,皆需丞相府统筹调度,丞相府更是曹氏核心权益所在,能在这其中任职的,别管大小,必须要与曹氏共进退才行。

 

不然真出现些差池,那受损的就是曹氏了。

 

当然曹操也知这是一种完美状态,人心隔肚皮下,难保会有些别的发生,至少据曹操所知情况,在丞相府之中,就有一些官吏跟汉室老臣、汉室宗亲有不清不楚的联系。

 

之所以没有除掉他们,是曹操觉得留着这些人,反倒是能在一些关键时刻,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嘛。

 

政治就是这样的。

 

担任司空跟担任丞相,尽管权力都集中在曹操之手,可这带来的处境与变化却是不一样的。

 

别的不说。

 

在如今的丞相府,是有一批人专门负责南匈奴、乌丸、鲜卑、西域等部情报搜集与汇总的,或许这一规模不算大,但其作用却不可小觑,这一细微的改变,变相反映出曹操的视角已不局限于内部之争了,更密切关注边疆外族的动向。

 

总是有些事,是需要有人去做的。

 

哪怕是不得人理解,可该做还是要做的。

 

正是因为这一细微改变,使郭嘉所领校事府,已有一批暗桩主动渗透到边陲了,他们主要做的就是对外刺探与传递。

 

曹氏跟先前比起来,体量是在不断增幅的,所以曹操与曹昂有任何举止,是会引起不小的关注及连锁反应的。

 

这就是现实。

 

涉及到对袁之战的研讨,一连在丞相府开了数日,在这期间涉及到整体及区域的部署与调整,在不断地碰撞下形成对应策略,且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决断及命令,以丞相之名向中枢及许都有司各部,司隶校尉部、兖州、青州、冀州前线等处加急派发。

 

这些决断及命令,会对整体或区域带来什么,这尚需时间来沉淀与发酵,但给许都及中枢带来什么,这些都是能感受出来的。

 

“跟某预想的一样,有些人坐不住了。”

 

丞相府,内院书房。

 

曹操身倚凭几,翻阅着所持公函,看到上面的内容,曹操露出似笑非笑之意,“这人啊总是这样,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冠冕堂皇的话讲多了,还真就觉得自己做的一切,全都是为了汉室社稷,实则……”

 

讲到这里,曹操笑了起来。

 

只是这笑,却透着几分玩味与不屑。

 

对有些人的嘴脸,曹操是厌恶至极的。

 

汉室,要真靠这些人掌权与把控,还不知会堕落成什么样!!

 

要不是他,汉室朝廷会怎样,这都是说不准的事。

 

“明公,这些人蹦跶的背后,与一处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郭嘉想了想,还是将心中所想讲出。

 

“某知,某如何不知啊。”

 

曹操深吸一口气,将公函丢到木案上,随即长叹一声。

 

天子!!

 

在曹操的脑海里,浮现出一道年轻面貌,这叫曹操生出些许疲惫,其实有很多事,都是因为那位才生出的。

 

对于其想要掌权的想法,曹操如何会不知呢。

 

可在一些事情发生后,曹操却不觉得那位能做好这些。

 

没有担当,特别是没有魄力!!

 

这是曹操在试探下得出的结论。

 

在过去,曹操不是没有过还政的考虑,毕竟汉室太得人心了,真要选择走那一步的话,处置不好的话,这是会叫他,尤其是曹氏背负骂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