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朝廷里有人想找死?(第2页)

 地方上怎么处置?

 如果一个地方的衙门能够撑住灾害,又何必十万火急的向朝廷上报求援?

 况且以云朝现在的吏治昏暗情况,地方上的官员怎么可能用心赈灾,不趁机盘剥百姓已经算是有良心的好官,大多数官员都是心狠手辣的恶棍,原本只是天灾,能被搞成人祸。

 古代对于灾害,明君都知道应该即刻赈灾,不但要即刻赈灾,而且要调拨超量物资赈灾……

 如果一地灾害需要十万石粮食才能解决,那么朝廷至少要拨给这地方十五万石才行,原因很简单,要留出给贪官伸手的数额,如果不多给五万,那么救灾所需的十万就到不了灾民之手。

 哪怕是吏治最清明的朝代,这种赈灾方式也是潜规则,凡是明君都明白,水质清则无鱼,有灾害的时候他们不会严查贪腐,而是紧着先去赈济灾民,宁愿朝廷吃亏,宁愿多拨物资,但是,首先要保住受灾的百姓能被赈济。

 这才是明君该干的事。

 而云朝这位新皇帝,他连最基本的赈灾都不干,凡是听到关于灾害的奏疏,他全都轻描淡写的说一句交给地方处置。

 反观听到加税的奏疏,这皇帝立马会兴趣十足,不但要让奏疏的大臣念清楚,而且还要亲自把奏疏拿到手中再看一遍。

 看完奏疏之后,越发兴致高昂,于是就极力赞成加税,对于提出奏疏的大臣也是极力赞扬。

 加税,他很热衷……

 但是当听到某处出现起义,需要朝廷进行镇压或者诏安,这位皇帝顿时又萎了,拖拖拉拉不愿意处理。

 诏安需要拿出钱财,或者给起义首领好处,此乃云朝一贯采用的手法,自从开国以来一直干的很好,所以虽然云朝的起义繁多,但由于朝廷一直舍得出钱,故而总是能够及时解决,从未让起义演变成大乱。

 到了这位皇帝时,他不愿意这么干了!

 诏安要拿出钱,他不舍得往外拿……

 也就是说,诏安没法诏。

 然而起义已经出现,总不能放任不理吧,既然不愿意拿钱进行诏安,按说还有派兵镇压这一办法。

 偏偏这位皇帝奇葩,他连派兵镇压也不干,因为,派兵镇压也需要花钱。

 兵马一动,粮草先行,想要镇压一场起义或者叛乱,花的钱财肯定也不是小数目。

 这皇帝的性格,仿佛天大的守财奴,明明所有人都明白,放任起义不管乃是大患,然而皇帝由于心疼钱财,竟然选择既不诏安也不镇压。

 真够省钱的啊!

 只不过省是够省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损害何其之大?

 也许起初仅仅是一乡一县的小小民变,结果因为拖延不处理渐渐演变成了揭竿而起,比如就在过去的短短几个月里,云朝各路已经出现了多大三十余处起义。

 诏安要花钱,派兵镇压也要花钱,所以,皇帝对于这种奏疏不管不理。

 天灾需要赈济,赈济意味着要调拨钱粮,所以,皇帝采用的办法是交给地方去处置。

 简直就是摆烂!

 又或者根本不关心云朝的国体。

 但你要说他不在乎国体,不在意云朝会不会衰败,似乎又不对,因为他在搂钱方面一直表现的很努力。

 只要是能给朝廷创收的奏疏,他一律采纳!

 凡是涉及加税的参奏,他立马会和大臣探讨细节。

 甚至在加税这种事上,他表现出来的胃口极其大,而胆量,也非常大……

 ……

 比如今日这一次早朝,又有大臣上奏加税之事。

 皇帝顿时神情惊喜,眼神之中炯炯有光!

 满朝文武的大臣们,由于也早养成了贪腐之欲,所以也都兴致勃勃,个个表现出热衷之色。

 然而……

 当这个大臣开始奏疏时……

 整个朝堂上的气氛,忽然变得有些诡异。

 加税!

 这份奏章确实是关于加税!

 只不过,这位大臣提议加税的地方让人惊心。

 偌大一座朝堂,那大臣声音很响,似乎义正言辞,凸显忠君爱国……

 只听这人大声道:“自古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有河北路青州泾县一官员,竟私自动兵占据两大州域,一乃幽州,二乃顺州,此外加上此官员在任之青州,其人竟然已经坐拥三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