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大一下学期 4(第2页)

临近下课,教授布置了一个小作业:用所学外语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的家乡。林芷淇心中满是期待,她迫不及待地想要运用所学知识,向世界展现家乡的独特魅力。

周五下午,结束了上午高强度的训练和其他课程,林芷淇稍作休憩,便前往专业限选课程的教室。这门语言类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深度拓展,对她而言至关重要。

课程刚开始,老师手持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古老的汉字——“家”。那苍劲有力的笔画,仿佛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厚重感。老师从这个汉字的甲骨文形态讲起,细致地追溯其演变历程。他讲述着在远古时期,“家”字的甲骨文形似屋内养着一头猪,寓意着有稳定的食物来源,是安居乐业的象征;随着时间推移,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每个历史时期“家”字的形态与含义都发生着微妙变化,背后是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的不断演进。林芷淇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手中的笔飞速记录重点,她完全沉浸在汉字的奇妙演变过程中,深刻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讲解语言结构时,老师援引大量经典文学作品作为范例。从《诗经》的优美韵律,到《红楼梦》中人物对话展现的精妙语言艺术,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让林芷淇深切体会到汉语言的独特魅力。讲到《诗经》时,老师满怀深情地带领同学们一起吟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那古朴的诗句在教室里悠悠回荡,仿佛穿越千年时光,将大家带入古代女子出嫁的美好场景。老师阐释道:“《诗经》中的韵律,不仅赋予诗歌美妙的音乐性,更精准地传递出情感的起伏变化,这正是汉语言独特魅力的生动体现。”

课堂上,老师抛出话题:“方言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瞬间点燃了同学们的讨论热情。林芷淇结合自己在各地比赛时接触到的不同方言,阐述方言独特的文化价值。她激动地说道:“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每一种方言都深深烙印着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与情感。我在南方比赛时,听到一种方言里用独特的词汇形容一种当地特有的小吃,那种生动鲜活的表达,是普通话难以完全替代的。一旦方言消失,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段珍贵的文化传承。”她的观点新颖,论据详实,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纷纷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