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西东拉面土豆丝

第8节(第2页)

 尹三豆汁出了个豆汁口味的冰淇淋,汪露曦很好奇。排队的时候,袁北忽然开口:“我家在附近。”

 汪露曦回头:“你家?”

 “嗯,小时候的家。”袁北说,“去看看么?”

 “看啊!”

 其实也不算特别近。又或许是一钻进胡同,汪露曦就字面意义上的找不到北了。

 她想起自己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要来北京玩,就随便找一条胡同,哪里都行,一头扎进去,一直走,直到看不见店铺招牌了,直到人迹罕至了,直到砖石斑驳,几代人的生活痕迹跃然眼前,那么恭喜你,你找到了真正的北京。

 汪露曦从来不知道,远离商业区,还有这么多住户。

 有别于刚刚的喧闹,胡同深处静悄悄的。

 她甚至不敢大声讲话,只能悄悄问袁北:“你家人还住在这?”

 袁北摇摇头:“空了。”

 “都搬走了?”

 “不在了。”

 汪露曦有一瞬诧异,出于礼貌,她没有详问,是袁北主动和她讲起:“我从小和我爷爷奶

 奶住?()_[(.)]???%?%??()?(),

 我大学毕业那年()?(),

 爷爷奶奶都去世了。”

 此话一出()?(),

 汪露曦就更加不敢吱声了。

 不过她并没有从袁北脸上察觉出难过或悲伤。

 大概也是因为他这人永远面上不显()?(),

 总是淡淡的。

 他还和汪露曦闲聊讲起当初的腾退政策,老城区改造,许多胡同都拆了,人都搬走了,剩下没被划片儿的也挺难受,尤其是年轻人,没人爱住这老房子,可要想搬走,难度也挺大,北京房价一寸万金。

 袁北也不知自己算不幸,还是幸运。

 他对父亲没什么印象,从小跟着爷爷奶奶,母亲再婚远嫁国外,也没太多联系,不过经济上倒是能给他些支持,比如他现在住着的房子,小区和地段都不错,是母亲帮他付的首付。

 长大,成人,懂道理,读个不错的大学,找份差不多的工作,互联网大厂高薪,相对的,也很累。还着房贷,再给自己攒下一点点存款,家和公司两点一线。有人约,那就去见个面,不出门的时候就窝在家里长蘑菇。

 袁北其实不爱社交,他的社交圈也仅限于从小一起长大的一圈儿人,没什么新朋友,对生活好像没什么期盼和梦想,就这么日复一日,一天天过,说不上精彩与否,也没什么大成就,该有的开心会降临,该有的烦恼也一个都逃不掉。

 所以当汪露曦评价他是个低需求的人,袁北觉得,挺精准的。不仅低需求,而且无聊又庸碌。

 “哇袁北,你好凡尔赛。”汪露曦舀着快要融化的冰淇淋,“我觉得你的生活很好啊,毫无可吐槽的点,爷爷奶奶在天上看着你估计也会觉得,呀,大孙子真厉害啊!”

 这句话把袁北逗笑了。

 他从包里拿面巾纸递给她,示意她衣服前襟的一滴:“我哪句话说我生活不好了?”

 他才不愿当那矫情的人,明明吃喝不愁,却还要每天怨天怨地,搞得像全世界都欠他一次重新来过的人生,只是价值观使然,这决定了一个人看世界的角度。

 有的人把生活当加法题,从零开始,每一次体验,每一分积极的情绪,都是不枉过一生的证明。

 有的人则把生活当减法,提前预设了一个完美的人生,稍有哪一处不满,则要扣分,然后抱怨这一辈子有多么多么不如意。

 袁北羡慕前者,鄙视后者,却又不得不承认,他两种都不是。

 他好像更像一个旁观者,冷眼看着自己的人生像剧本杀似的,一页页往前,无法从中找到什么乐趣,却也没有激进到到想要掀桌重来。

 文学作品里常用“创伤”来解释某一个角色悲观性格的成因,但那毕竟是文学化的表达,并不适用于袁北,他从未觉得自己前二十几年的人生有何创伤,性格这东西与生俱来。

 一段过程而已,好像没什么意义。

 剧本杀,能有什么意义?

 “袁北,你好像卡皮巴拉。”

 “?”

 “卡皮巴拉!北京动物园就有啊,就那家伙,很佛系,”汪露曦说,“而且你更严重,丧里丧气。”

 她终于把那豆汁冰淇淋吃完了()?(),

 说实话()?(),

 味道不错?()_[(.)]???。?。??()?(),

 比豆汁好多了。原本拿了两个勺子来着()?(),

 结果袁北一口都没动,全进了她肚子,这让她不满。

 “我明白了,你缺少spark。”

 几年前皮克斯的电影《心灵奇旅》里有这么一个概念,人首先要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火花”,然后才能投身此世,这是这段旅程的意义所在。

 火花很小,不一定是功成名就,甚至极有可能,只是某一天的披萨很好吃,某一天的阳光很好,或是听见一首很好听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