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采取雷霆行动

记录着一个个日期、一个个项目的名称、一个个模糊的代号,以及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

 “东州大桥项目……‘茶礼’……300w……”

 “南湖新区管委会大楼……‘润笔费’……王公子……10%……”

 “……”

 每一笔记录,都像一颗精准的子弹,精准地对应着“天网”图谱上的一个节点,一个人物,一笔黑金的流向!

 这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那把能够打开地狱之门的“钥匙”——一本记录着整个犯罪集团分赃细节的秘密账本!

 赵承平拿着账本的手,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他强压住内心的狂喜,立刻下令:“封存所有证物,带走所有主机!收队!”

 就在他们带着如山的铁证准备撤离时,吴志强的办公室里,传来了一声巨响!原来,被控制的吴志强,趁警员不备,挣脱束缚,疯狂地扑向办公桌,似乎想去按桌下的一个紧急按钮。一名反应迅速的警员,一个飞身擒抱,将他死死地按在了地上。

 赵承平的后背,瞬间惊出了一身冷汗。他知道,如果那个按钮被按下,很可能整个集团的网络都会在瞬间收到警报,后果不堪设想。

 返回市局的路上,赵承平亲自抱着那个装有秘密账本的证物箱,片刻不曾离手。他知道,这几本看似普通的账本,其价值,无法估量。

 一回到市局,他甚至来不及喝一口水,就立刻拿着账本,敲开了市纪委书记办公室的门。

 当那几本秘密账本,被摊开在纪委专题会议的会议桌上时,整个会议室陷入了长久的沉默。每一位与会的领导,脸上都写满了震惊和愤怒。账本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曾是他们熟悉的同事;每一笔款项,都像是抽在国家肌体上的一记记重鞭。

 “证据确凿,铁证如山!”纪委书记猛地一拍桌子,声音里带着雷霆之怒,“不能再等了!我建议,立即与市委、政法委、公安局联动,成立联合指挥部,对所有涉案人员,采取雷霆行动!”

 决议,全票通过!

 一个覆盖了纪委、公安、检察等多个部门的最高级别联合指挥部,在当天下午就秘密成立了。由于涉案人员众多,且不乏身居要职的干部,为了避免走漏任何风声,行动方案被列为最高机密。

 行动时间,被定在了次日,也就是周五的凌晨五点。

 选择这个时间,经过了精密的考量。周五,是一周工作的最后一天,大部分人的警惕性最低。凌晨五点,是人睡得最沉、反应最迟钝的时候。而且,可以确保所有目标人物,都在各自的家中,便于集中抓捕。

 赵承平,作为案件的主要侦办人,全程参与了行动方案的制定。他凭借着对“天网”图谱上每一个人物的深入了解,为抓捕小组的分配、行动路线的规划、突发情况的预案,都提出了最关键的建议。他被任命为其中一个核心抓捕小组的现场指挥官,负责抓捕前建设局局长张建华。

 那一夜,整个市局大楼,灯火通明,却又寂静得可怕。所有参与行动的人员,都被集中隔离,通讯设备全部上缴。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大战前夕特有的、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息。

 赵承平在他的临时办公室里,几乎一夜未眠。

 他没有丝毫的困意,肾上腺素让他的大脑异常清醒。他面前的桌子上,摊着一张张抓捕目标的照片、家庭住址平面图。

 他反复地检查着行动的每一个细节:车辆的调度、人员的配合、装备的准备、审讯室的预留……他甚至将张建华别墅区的监控录像,看了不下二十遍,记住了每一个摄像头的转动频率和巡逻保安的换岗时间。

 凌晨四点,城市还在深沉的梦境里。东郊的一处废弃物流园内,却如同一个被按下了静音键的战场,充满了无声的肃杀之气。

 数十辆已经摘掉警用牌照的黑色、银色轿车,如蛰伏的兽群,悄无声息地停在巨大的仓库阴影之下。车灯全部熄灭,只有偶尔从车窗缝隙中透出的对讲机指示灯的微弱红光,在冷寂的空气中一闪而过。

 赵承平站在头车旁边,清晨的寒露已经浸湿了他的肩头,但他浑然不觉。他身上穿着一件深色的战术夹克,里面是防刺背心,腰间的快拔枪套里,手枪的握把散发着冰冷的金属光泽。他已经超过四十个小时没有合眼,但此刻他的精神却像一根被拉到极致的弓弦,高度亢奋,没有一丝疲态。

 他面前,站着他亲自挑选的十二名突击队员。他们个个神情坚毅,装备精良,沉默地进行着最后的检查——拉动枪栓、确认弹匣、调整耳机、拉紧战术手套的腕带。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利落,只有装备摩擦发出的细微“咔哒”声,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

 “再说最后一遍,”赵承平的声音,被刻意压得极低,却如同手术刀一般,精准地刺入每个人的耳膜,“我们的目标,是李沉。前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记住,他不仅仅是一个嫌疑人,他曾经的身份,决定了这次行动的社会影响,绝不容许出现任何差错!”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个队员的脸。

 “我们的行动代号是‘黎明’。五点整,全市二十三个抓捕小组将同时行动。我们的任务,是兵不血刃地带走目标。听清楚,是兵不血刃!”他加重了语气,“别墅内可能有保姆和司机,非必要,不得惊扰。李沉本人年事已高,可能有心脑血管疾病,行动中要时刻注意他的身体状况。控制住之后,第一时间给他披上衣服,这是对法律的尊重,也是对一个曾经的干部的……最后体面。”

 “都听明白了吗?”

 “明白!”十二个人异口同声,声音低沉而有力。

 赵承平点点头,抬起手腕,看了一眼手表。指针,正稳步走向四点半。他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试图压下胸中那股即将喷薄而出的激荡。这张网,撒了这么久,收网的这一刻,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