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光武帝严查土地(第2页)
“臣遵旨!” 两位老帅眼中精光爆射,肃杀之气弥漫。新帝登基的第一把火,就要以铁与血来淬炼!
光武元年(1678年)的春天,似乎来得格外肃杀。帝国庞大而高效的官僚机器,在“量田令”的驱动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运转起来。
江南,苏州府。
一艘巨大的、涂装着日月徽记的硬式飞艇“观天壹号”,缓缓漂浮在烟雨蒙蒙的太湖平原上空。艇腹下悬挂着最新式的巨型照相机镜头。地面上,手持新式测绘仪器的工部吏员,在身着黑色制服、肩挎“全无敌”步枪的皇家宪兵护卫下,沿着田埂仔细勘测。田垄间,插满了标示边界的小红旗。
“咔嚓!咔嚓!” 镁光灯刺眼地闪烁,将一片片良田沃土,连同田边那些脸色惨白、被宪兵“请”到现场指认的豪强地主,一同定格在底片上。不远处,临时搭建的钦差行辕帐篷外,挤满了手持地契(无论真假)或衣衫褴褛前来举告的百姓。左都御史陈廷敬坐镇帐中,案头堆积的卷宗和照片如同小山,他须发皆白,目光却锐利如鹰,朱笔勾决,毫不留情。不时有被锁链铐住的豪绅或面如死灰的官吏,被宪兵粗暴地拖出人群,押上囚车。哭嚎声、咒骂声、百姓的欢呼声,交织在这片千年富庶之地。
中原,开封府郊外。
太上皇王凌真的赤着脚,踩在刚刚解冻、还带着凉意的松软泥土里。他挽着裤腿,正和几个老农一起,小心翼翼地将一株株红薯秧苗栽进新翻的地垄里。皇后朱媺娖和贵妃张雪在一旁帮忙递苗、浇水。石红玉则带着几个半大的皇子皇孙,在不远处学骑小马,清脆的笑声洒满田野。
“老哥,这‘番薯’苗,真能像南洋传说的那样,亩产数十石?不挑地?” 王凌抹了把汗,问身边一个皱纹深刻的老农。
“回太上皇的话,” 老农恭敬中带着亲近,“千真万确!耐旱、耐贫瘠,坡地、沙地都能长!叶子能喂猪,藤蔓能当柴,块根顶粮食!活命的好东西啊!新皇陛下圣明,从吕宋弄来这宝贝,推广天下,真是活人无数的德政!” 老农看着眼前这片曾经被洪水反复蹂躏、如今规划整齐的田地,眼中充满了希望。
王凌直起身,望着远处开封城新修的、坚固高大的堤坝和城墙,再看着眼前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以及田埂上嬉闹的孙儿孙女,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如同脚下泥土般朴实而满足的笑容。这亲手栽下的秧苗,连接着地气,也连接着帝国的未来。枪炮开拓的疆土,终究需要这泥土里生长的根脉来滋养、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