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没有开疆拓土的帝王是不完美的(第2页)
后勤保障体系开足马力。户部调拨如山如海的粮秣、弹药、被服、药品,通过新修的铁路网和庞大的蒸汽运输船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出发港口。工部所属的各大兵工厂昼夜不息,机器轰鸣,枪炮、弹药的生产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
兵部:尚书金圣叹坐镇中枢,协调海陆两军调动,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登陆预案和后勤补给线。
军情司(由锦衣卫改制)的密探像幽灵一样活跃在欧洲各大港口,尤其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荷兰东印度公司残存力量、本土舰队规模、岸防要塞布防图、甚至议会的争吵内容,都化作加密电波,穿越万里波涛,飞抵紫禁城兵部大堂。
发布了面向帝国全体“俸明人”(草原、高丽、倭国、东南、爪哇)的“义勇征召令”。立战功者,可擢升为正式明人,赏田宅!此令一出,在几个新行省引发了巨大的震动,无数渴望改变自身和家族地位的青壮年踊跃报名,很快便组建了数支以原籍命名的仆从军团,如“高丽忠武营”、“倭国萨摩旅”、“爪哇奋勇营”等。他们将被作为登陆后的先头部队和攻坚力量使用
内阁:首辅朱慈烺统筹全局,协调六部资源全力保障战争。
礼部和鸿胪寺(皇后乌兰图雅挂名)开动宣传机器。帝国的邸报、新出现的印刷画报、甚至街头巷尾的说书人,都在讲述荷兰人的“忘恩负义”、“亵渎圣明”、“狼子野心”,将这场战争塑造成一场扞卫帝国尊严、维护圣洁、替天行道的正义之战!徐静姝太皇太妃的形象被塑造为仁慈、智慧却遭小人污蔑的悲情圣者,极大地激发了帝国民众的同仇敌忾之心。
由雅妃徐静姝实际掌控的帝国科学院及下属工坊,也进入了战时状态。除了保障军需,新式武器被紧急应用:改进的硝化棉火药提升了炮弹威力;更精确的航海钟被安装到旗舰;实验性的水下“水雷”(被称为“龙宫潜礁”)被秘密运往舰队;甚至还有几艘小型实验性潜艇“潜蛟”号被编入特遣队,准备执行特殊任务。
帝国的心脏:
西苑,澹宁居。炭火依旧温暖,但气氛已截然不同。
太上皇王凌看着最新的战备简报和那份措辞强硬的宣战诏书抄本,手指在“御驾亲征”和“亡国灭种”几个字上轻轻敲击着。他端起一杯温热的米酒,望向窗外抽芽的柳枝,脸上看不出喜怒。
“繁儿这把火,烧得够旺。” 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荷兰,确实是颗软柿子。捏碎了它,欧罗巴那群狼,就该知道疼了。”
皇后朱媺娖有些担忧:“陛下亲征,万里波涛,刀剑无眼……”
“雏鹰总要自己飞。” 王凌打断她,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有期待,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他选了这条路,就得自己走到底。‘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这话没错。只是……” 他顿了顿,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希望他记住前半句——‘好战必亡’。捏碎了柿子,尝到了甜头,别停不下手。”
石红玉倒是豪气干云:“陛下英武!就该这么干!让那些红毛夷知道知道,辱我天家是什么下场!臣妾恨不能披甲随行!”
消息也传到了徐静姝的居所。这位曾斡旋于欧洲宫廷、被尊为“圣父”的太皇太妃,听闻荷兰议长竟敢如此污蔑自己,绝美的面容上笼罩着一层寒霜。她没有愤怒的言语,只是将一柄镶嵌宝石、形制古朴的匕首(据传是教廷的“裁决之匕”复制品),命人秘密送往前线,交予皇帝。其意不言自明。
光武六年夏,帝国满刺加军港。
这里已是一片钢铁与风帆的森林,人类战争史上空前庞大的远征舰队集结于此!
核心是十二艘巍峨如山的铁甲蒸汽战列舰,黝黑的装甲在烈日下泛着冷光,粗大的炮管斜指苍穹,舰艏飘扬着巨大的日月龙旗。旗舰“洪武号”如同钢铁巨兽之王,矗立在舰队中央。围绕着它们的是三十余艘大型蒸汽巡航舰、护卫舰,以及数量更多的风帆-蒸汽混合动力运输舰,上面满载着陆军士兵、战马、火炮和堆积如山的物资。仆从军的船只也混杂其间,船上的士兵带着紧张、兴奋和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