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在明末丰收的西瓜

第454章 征服莫卧尔(第2页)


 沿途的景象,深深震撼了明军将士,也印证了情报的准确性。曾经富庶的恒河平原,如今满目疮痍。村庄凋敝,田地荒芜,道路上可见流离失所的饥民。地方官员或望风而逃,或紧闭城门以求自保。偶尔遇到的地方守军或王公(如马尔瓦malwa、拉杰普塔纳rajputana地区的一些土邦)的部队,要么象征性地抵抗一下便溃散投降,要么干脆直接派出使者献上礼物表示臣服。李定国严格执行光武帝“速战速决,直取德里”的命令,对这些地方势力,只要不主动攻击明军,便不予理会,最多留下少量仆从军看守交通要道。


 明军的行军速度极快,得益于良好的组织、先进的装备(骡马化、部分路段甚至使用了实验性的蒸汽牵引车拖曳重炮)和对敌人虚弱本质的准确把握。他们如同插入腐朽木头的烧红利刃,所向披靡。消息如同瘟疫般在莫卧尔帝国蔓延,恐慌以比明军行军更快的速度传递到了德里。


 **德里的陷落:帝国的终结**


 当明军先头部队的黑色军旗出现在德里城郊时,莫卧尔帝国的心脏——沙贾汗纳巴德,彻底陷入了混乱。


 年迈的皇帝穆阿扎姆早已被接连不断的坏消息(马拉塔人进攻、锡克教徒叛乱、地方总督不服从调遣)和明军势如破竹的推进打击得心力交瘁。此刻,他蜷缩在红堡奢华的寝宫内,听着城外隐约传来的枪炮声和城内民众的哭喊、骚乱声,眼神空洞而绝望。他试图召集军队保卫都城,但响应者寥寥。帝国最精锐的部队要么在遥远的南方与马拉塔人纠缠,要么早已被各地此起彼伏的叛乱拖住,留在德里及周边的,多是老弱病残和缺乏战斗意志的城防部队。临时拼凑起来的贵族私兵和城市民兵,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士气如虹的明军面前,不堪一击。


 战斗在德里城下爆发,却更像是一场单方面的碾压。


 明军没有强攻坚固的红堡(Lal qila)和庞大的德里城墙(此时已有多处破损)。李定国采取了更高效的方式:集中优势炮火(包括从舰队拆卸运来的部分海军重炮和陆军的野战炮),猛烈轰击防御相对薄弱的德里门(delhi gate)和喀什门(kashmiri gate)区域!硝化棉火药赋予炮弹前所未有的威力,古老的砖石城墙在持续的猛烈炮击下剧烈颤抖,大段大段地坍塌!


 炮火准备后,由“龙骧卫”精锐组成的突击队,在“猛虎”坦克(喷吐着火舌,碾过瓦砾堆)和轻型野战炮的抵近支援下,如同黑色的钢铁洪流,从城墙的巨大豁口处汹涌而入!他们手中的“全无敌四型”后装线膛枪射速快、精度高,射程远超守军的火绳枪。密集而精准的弹雨将任何试图组织抵抗的守军成片撂倒。手榴弹在街垒和建筑内爆炸,喷火器扫荡着负隅顽抗的据点。明军士兵三人一组,交替掩护,沿着宽阔的街道和狭窄的巷弄快速突进,战术动作娴熟而冷酷。


 抵抗迅速瓦解。守军要么被歼灭,要么丢弃武器混入惊恐奔逃的市民之中。城内陷入更大的混乱,抢劫、纵火时有发生。


 通往红堡的道路被迅速肃清。当“龙骧卫”的士兵用炸药炸开红堡沉重的**拉合尔门**(Lahori gate)时,象征着莫卧尔帝国最高权力的堡垒,终于向征服者敞开了怀抱。


 红堡内一片狼藉。昔日的金碧辉煌被慌乱和恐惧笼罩。宫女、太监、仆役四散奔逃,珍贵的器皿、地毯散落一地。皇帝穆阿扎姆,这位帖木儿和成吉思汗的后裔,曾经的“世界征服者”(Alamgir)之子,穿着象征皇权的华服,却如同抽去了脊梁,瘫坐在他那镶嵌着无数宝石的孔雀王座上,眼神涣散,等待着命运的审判。


 李定国身着笔挺的帝国元帅服,在精锐卫兵的簇拥下,踏着红堡内华丽的大理石地面,一步步走向莫迪清真寺(moti masjid)旁的公众觐见厅(diwan-i-Am)。他的目光扫过那些象征着莫卧尔辉煌的建筑与装饰,眼神中只有征服者的冰冷与历史的沧桑感。


 在觐见厅那曾经接受万邦使节朝拜的高台御座前,士兵们迅速清理出一片空地,铺上了一张巨大、斑斓、散发着野性气息的——孟加拉虎皮!这是前锋部队在进军途中猎获的战利品,此刻被赋予了新的象征意义。


 光武帝王锦繁并未亲临这陷落的都城。他仍在“洪武号”上运筹帷幄。但他的意志,已化作了李定国此刻的行动。李定国走到御座前,并未坐下,而是威严地转身,面向被押解进来的、失魂落魄的穆阿扎姆皇帝和一众瑟瑟发抖的王公贵族、帝国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