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废后夕胤
第23章(第2页)
永乐初年,朱棣着手准备迁都事宜,因为不能和南方鱼米之乡相比,所以迁都的第一个大难题便是粮草,北京城粮食的来源,除了北京周围州县供应以外,主要还是依靠山东、河南及河北南部地区供应,而这供应的运输就需要用到卫河,运河的水运粮食多集中于临清、天津市场,再由粮商采购、贩运至北京。
为了解决北方运粮问题,原本准备河运和海运一同进行,但是海运要防止海盗一类,没有安全保障,损失很大,所以为了解决迁都后的北京用粮问题,河运势在必行,而河运则由长江、淮河到达阳武,这项工程极其耗费人力物力。这时
济宁州同知潘叔正向朱棣上言:“原来的会通河四百五十多里,被污泥堵塞的地方只有三分之一,若把淤泥清理掉更方便,还不用重新开通新的运河。”
于是今年命工部尚书宋礼到会通河治理淤泥,征发山东、徐州、应天、镇江等地三十万民夫服役。主要工程为改进分水枢纽、疏浚运道、整顿坝闸、增建水柜等,其中有些工程在今年就可以完成。
他除了维持原来的分水工程之外,又采纳了熟悉当地地形的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在戴村附近的汶水河床上,筑建了一条新的大坝,还将汶水余水拦截引到南旺,注入济州河。济州河北段随着水量的增多,通航能力也就大幅度地提高了。
几十年后,人们对这一分水工程又作了比较彻底的改进,即完全放弃前朝的分水设施,将较为丰富的汶水,全部引到南旺分流,并在这里的河床上建造了南北两个坝闸,方便更有效地控制水量。大体上说为三七开,南流三分,流向泗水,北流七分,注入御河。人们戏称:“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这便是后话了。
疏浚河道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是将被黄河洪水冲毁的那一段河道,改地重新开凿出来。第二是把会通河的其他河道拓宽。这样,即便是载重量稍大的粮船,也可顺利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