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舆论阵地

吴璃颇感兴趣的说道:“详细讲讲。”

苏清和耸肩道:“其实没什么好详细讲的,谢归尘在咱们手里,也只有舅舅能对谢归尘进行审问,其他人未经允许,是不能见到谢归尘的。这种情况下,谢归尘说了什么,坦白了一份怎样的名单出来,都可以由着咱们的需求来进行修改。

无论有没有这份名单,陛下都可以宣称有这份名单,并且带着名单上朝,召开朝会。尽量说的严重一些,再当着那些人的面,把名单烧了就好。该杀的人杀掉,不用杀的那些人留着,用烧掉名单的方式安他们的心,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听话。”

吴璃有些意外。

不过仔细的琢磨了下后便不得不承认,苏清和所说的非常有道理。

名单这种东西,除非真的想要将上面的人全都杀掉,否则隐而不发的效果,肯定要比直接袒露出来的效果好得多。

除了掌握名单的人以外,其他人都不知道名单上具体有谁。

如此一来,心怀鬼胎者将因此惶惶不可终日,心中无愧者也会担心名单上有没有出现某些错误,导致自己的名字被列在了上面。

只要她这个皇帝不公布名单,那么名单就会成为悬在所有人头顶上的尖刀,时刻有可能惩罚每一个被她盯上的人!

在脑海中将这些情况过了一遍,吴璃缓缓点头道:“可以,就按照你说的去办,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别的想法吗?你在国事的处理上,虽然经常会提出一些比较天真的想法,偶尔也会有相当荒唐的、不具备任何可行性的点子,但你的脑子非常灵活,无论多么荒唐的想法,都能给朕极大的启发,朕很像知道你对于舅舅的建议是怎么看的?”

苏清和无语道:“陛下,您这听起来可不像是在夸臣。好歹臣这段日子一直在帮您打下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况且确实有不少棘手的国事是臣想到的解决办法,您这样打击臣的积极性,让臣以后怎么继续帮您治理国政?”

吴璃沉默了下,叹气道:“你越说,朕就越不想把你派到边境前线去。如果将你留在身边,经过几年的历练,让你能克制住那些不靠谱的想法,那你至少也是宰辅之才。

唯一的麻烦是,暂时不能让你独立理政,得有个老成持重的人在旁边看着你、教导你。然而这样的想法过于自私,真要是把你留在神都、留在朕的身边,反而会埋没你。

你身怀‘炼妖壶’,自身的前途发展不可限量,边境虽然危险,可也正是因为其危险,才能对你起到极佳的磨砺作用,不经过血与火的考验,如何能变的真正强大起来?

朕不能为了一己之私,却影响了你的成长。但实话实说,朕对此心里并不舒服。离开神都之前的这段日子,你都住在宫里吧,朕……想跟你有多一些的共同回忆。”

看到吴璃忽然变的感性起来,苏清和被吓了一跳,赶忙岔开话题道:“陛下,关于舅舅的建议,臣认为是可行的。边境战争并不是常规的骚扰轮战,战争烈度极高,因此带给边军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

这种压力,不光是体现在大量的伤亡上,同时也体现在对边军的精神所造成的摧残。如果是常规的轮战,那其实不需要搞这些有的没的,大家的精神不会高度紧绷,每一支边军上去打一阵就撤下来便好。

可眼下这样的烈度,在边军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他们确实需要有发泄情绪和鼓舞士气的需求。不过咱们若是安排权贵子弟上前线,那宣传就必须要跟上,绝对不能让这种消息局限在朝廷内部之中流转。

毕竟,关心权贵子弟生死的,是朝中重臣们。可边军那些真正站在第一线的兵卒们,却都只是平民百姓家的孩子,要鼓舞他们、乃至于鼓舞到他们背后的亲人,这种消息就得尽量宣扬到人尽皆知的程度才行。”

吴璃听着苏清和迅速将话题转移到了正事上,也立刻收敛了心神,将之前刚刚在心底里生起的软弱情绪摒弃,沉声道:“如何把消息宣扬到人尽皆知的程度?用布告栏或者贴海捕文书的方式吗?”

苏清和摇头道:“布告栏和海捕文书的传播力度其实都比较有限,一是传播形式天然就带有朝廷的特质,会让百姓产生一定的畏惧情绪,二是传播的地点相对固定,很难对百姓进行全方位的覆盖。

臣的想法是,能否将朝廷当前每月固定发往三十六郡的邸报和天地人榜结合一下,形成一种专门由朝廷发行、大周所有人都可以选择购买与否的报刊?报刊上刊载的内容,则以通俗向为主。

朝廷的一些不牵扯机密的政策可以发布在上面,天地人榜也整合在里面。前期为了迅速铺开,还可以刊载连载的话本故事,一旦形成了风潮,那么到时候用报刊来宣扬权贵子弟去往前线,影响力就会非常大了。”

吴璃怔了怔,疑惑道:“大周所有人都可以选择购买与否的报刊?这个……朝廷一直以来刊发的邸报,只有官员会看,每期刊发的量也非常有限,至多是下发到三级城池。到了四级城池,想要看到邸报,就只能跟上官索要了。

若是按照你的想法,邸报和天地人榜统合起来,并且要让上上下下所有人都可以选择购买与否,那要刊印多少?!当然,刊印的量不是问题,以当前造纸的能力和印刷的能力来看,就算每次印发个几百上千万份,都是可以的。

至于运送到三十六郡的各个城池之中,只要让官驿的人辛苦一些,估摸着每半月一期也是能支撑的了的。可问题是……谁会愿意买呢?绝大部分的百姓,连吃饱肚子都是个问题,更别提他们之中识字的也不多了……”

苏清和笑道:“陛下所言甚是,所以臣才希望报纸的内容以通俗向为主,上面刊载的内容,尽量不要有繁琐的格式,必须使用白话。同时真正在前期就让报纸深入人心、迅速铺开的关键点,在于话本故事。

没有余钱的问题不大,只要有话本故事,所有靠说书为生的那些说书人,就完全可以拿着报纸去给百姓们讲。讲完故事后,一份报纸上还有其他的内容,要不要顺便念一念?百姓们会不会对此感到好奇?

这样一来,识字百姓不算很多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一个识字的人,拿着一份报纸,便足以将报纸上的内容传播给几十上百人知晓。当然,前提是话本故事足够吸引人,能迅速的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潮。”

吴璃眨了眨眼睛,皱眉道:“所以,你提到的足够吸引人的话本故事要怎么办?需要朕发布圣旨,从民间寻找好的小说家来写吗?”

苏清和摇了摇头,接着伸手指向了自己道:“完全不需要,陛下,臣就可以写。”

吴璃面露惊讶之色,上上下下的打量了苏清和一番,有些难以置信的说道:“你还会……写话本故事?可是……朕没记错的话,你不是诗词双绝吗?对于你们这样的读书人来说,写话本故事,不是属于下九流的营生吗?一般的读书人都会不屑一顾吧?

苏……苏卿,朕不是怀疑你的才华,而是朕其实也偶尔会看一些话本故事,用来放松和休息。因此朕对话本故事算是比较了解的。如果没写过话本故事的人,贸然去尝试写话本故事……那即便是像你这样的才华横溢之辈,其实也很难写好的。”

苏清和笑呵呵的说道:“陛下,臣能不能写好,让臣试一试不就知道了?反正先去做发行报纸的准备,如果臣写的话本故事无法让陛下满意,那陛下再从民间征召能写好话本故事的小说家好了。

报纸想要迅速营造出声势,光靠足够吸引人的话本故事也是不行的。陛下得组建一个专门的临时衙门,抽调专人来负责报纸内容的审阅和撰写,这些是长期的事情,所以人选需要严谨一些。

而纸张以及印刷可以现在就开始筹备了,尽量在正月十五之前,能发行第一期报纸。到时候……差不多针对谢归尘的审问也可以结束了吧?就用谢归尘和那些必须死的官员来充当头版头条吧。”

吴璃略显可爱的抿了抿嘴唇,仔细的在脑海中组织了一番后,开口道:“行,朕这就去安排人准备,不过是将邸报和天地人榜发行天下的规模扩大而已,并非从无到有,难度会显着降低,半个月左右足够了。

你先写一个话本故事给朕看看吧,你作诗填词的本事朕是清楚的,写话本故事的本事……朕还真是完全不了解。舅舅继续去审问谢归尘,同时对外放出一些风声,让大臣们对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有个准备。

朕则处理政务,你就坐在朕边上写吧。朕看看给你一下午的工夫,你能写出什么东西来。要是写得好,那就用你提议的方法去做,要是写的不好……”

苏清和拱手道:“写的不好,臣甘愿受任何处罚。”

吴璃略显暧昧的说道:“任何处罚?那今晚朕要占据主导地位!把你昨晚对朕做的事情!都对你做一遍!”

闻千古翻了个白眼,默默退出了御书房。

苏清和则在吴璃说完这句话后,本能的回想了下昨晚跟吴璃尝试过的那些体位,愕然道:“陛下,一些体位,只有臣才能主导,您来主导的话……这也没法干啊……”

吴璃斜了苏清和一眼道:“能不能干,试试才知道!快写吧!需要朕给你研墨吗?”

“咳,那倒是不用,喊个宫女进来研墨就行了,臣哪里能让陛下给臣打下手?”

“哦?让宫女给你研墨?看好哪个宫女了?需不需要朕把你看好的宫女赐给你?”

“陛下这话说的……臣现在满心满眼的都是陛下,怎么可能再看得上别的女人?其他庸脂俗粉又哪里能比得上陛下?”

苏清和一脸义正严词的说道。

吴璃哼了一声,并未像苏清和要求的那样给他喊来宫女研墨,而是喊来了一名伺候在御书房外的内侍,让内侍伺候苏清和书写话本故事……

本应该红袖添香,结果身边站着的人却成了太监,苏清和对此颇有怨念,偏偏面对着吴璃,他再怎么不满,也没法抱怨。

“还说什么要给我纳妾生子,结果找宫女来研墨都不同意,呵,女人,都是大猪蹄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苏清和嘟囔了一句。

“你说什么?”

“咳,没什么,臣的意思是说,关于话本故事的思路,臣已经有了,实在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写出来给陛下看呢!”

“行,那就好好写吧,等到太阳落山,朕基本上批阅完今天的奏章后,晚上一起吃饭的时候,朕便看看你今天写出来的东西。如果不够好看,晚上你便给朕等着吧。”

吴璃威胁了苏清和一句,旋即不再跟苏清和斗嘴,转而专心致志的开始看起面前的奏折。

苏清和并没有被吴璃安排到别的桌子上,而是命那名内侍搬了张椅子,让苏清和就这么面对面的坐到对面,直接在御案上写话本故事。

这样的做法让被喊进来伺候的内侍相当震惊。

再怎么互相喜欢,这御用之物……也得讲究个尊卑有别吧?

就比如龙椅,除了皇帝以外,任何人都不可能去坐,御案虽然没有龙椅的象征意义那么大,可正常来讲,不是应该再搬一张桌子进来,让人坐在御案的下方写东西吗?

共用一张御案算几个意思?

尽管无法理解,内侍手上的动作却并不慢。

很快将椅子搬了过来,又给苏清和拿来了一摞纸张,同时站在旁边开始了研墨。

苏清和提起了毛笔,却并没有立刻下笔书写,而是在脑海中仔细的思索起来,他到底……抄哪一部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