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1958荒年,我带着生产队吃肉瓜州有点甜
		第1036章坐火车南下,时代的特色(第3页)
				
				
				
			
			
			 王小北打量了他们一番,发现衣着打扮跟自己相仿。
 口音中带着明显的北平味,估摸着是初中或高中生。
 毕竟,眼下最活跃的群体非大学生莫属。
 望着这群学生远去的背影,王小北先去接待处做了登记。
 如今虽说是食宿全免,但可不是随心所欲想住哪儿就住哪儿。
 火车站、交通枢纽、学校等地均设有接待点。
 登记完毕后,可以选择自由行动或是加入本地学校的活动。
 接待点多设于学校内或预先安排的地点,有的在街巷里,有的则安置于工厂中。
 有固定的地方吃饭。
 要是想吃肉,接待点没供应,那就得自己另想法子解决。
 大体上跟四九城一样。
 但是四九城有它的特别,由于人口众多,那些工厂,旅馆,街道办和商铺,统统派了人过去。
 “为……服务。”
 王小北一到地儿,先喊这么一嗓子。
 那边几个人见着他这派头,也纷纷起身,红书一举,回了个礼。
 “为……服务。”
 领头的一小伙子笑了:“嗨,同志,打哪儿来呀?听你口音,北边的吧?我是杜德义,这儿的接待员。”
 一口地道的南方腔。
 王小北一听就明白了,笑着掏出自己证件:“你好,王小北,北平人,来学习交流的。”
 “哎哟,北平的同志,欢迎欢迎,最近北平的同志真不少呢。”
 对方客套了几句,接过了证件细细查看。
 一眼扫到下面的头衔,眼睛瞪得圆溜溜的:“北平八中,八星连连长……王连长?”
 王小北淡定地颔了颔首。
 那人一听,忙不迭地伸出双手:“原来是王连长大驾光临,太好了。您想先去哪儿看看,我这就给您安排。”
 八中,那可是全国中学生心中圣地。
 四九城里几所名校的事迹,报纸上都登过不止一次。
 说白了,这些学校就是中学里的排头兵。
 更何况眼前这位还是个管事的,交流学习,正合适。